国际体育公园城加速建设、“超碳一号”发电在即…成都多个项目迎新进展
国际体育公园城开始地上主体结构施工、成都造“超碳一号”预计年内实现满功率发电……近日,成都又有项目迎来新进展,一起来看。
国际体育公园城开始地上主体结构施工
三栋主楼明年封顶
近日,记者获悉,截至目前,国际体育公园城项目成功实现了正负零结构这一关键节点,意味着工程正式由地下基础施工转向地上主体结构施工的新阶段。

项目主体结构工程将分阶段推进,3号、2号和1号三栋主楼将分别于2026年3月、7月和10月底实现封顶。随后,装饰装修、幕墙安装等专项工程将有序展开,整体项目预计在2027年4月全面竣工,届时该项目将成为人民南路中轴线上又一标志性地标建筑。
据了解,国际体育公园城项目位于一环路与人民南路交叉口,与四川省体育馆、四川省游泳馆、三小球馆相邻。于2023年开工建设,总投资达45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项目以“体育+”为核心驱动力,旨在通过“3+6+N”的体育产业功能体系,探索“体育+产业”“体育+大健康”“体育+商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未来,这里将诞生一个高达130米的国内最高室内攀岩峡谷,被巧妙地“镶嵌”在150米的超高层塔楼之中。为了极致还原自然峡谷的探险体验,设计团队专门为其打造了大起伏的凹凸岩壁。建成后,这里不仅能满足专业攀岩运动员的表演需求,更将成为市民体验极限运动的新去处。此外,项目还规划引入室内风洞飞行、室内冲浪、室内滑雪、室内潜水等一系列城市“轻运动”,以及数字体育娱乐、VR体育直播、电子竞技等前沿创新业态,旨在不断擦亮成都“三城三都”的城市品牌。
全球首台!
成都造“超碳一号”预计年内实现满功率发电
日前,位于成都的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发的全球首套工程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超碳一号”,已完成并网调试并进入满功率运行冲刺阶段,预计年内实现满功率发电。

什么是超临界二氧化碳?据超碳一号总设计师黄彦平介绍,水有固、液、气三态,随着环境的温度和压力升高,液、气两相界面消失的状态点就叫做临界点,物质超过该临界点后的状态就是超临界态。二氧化碳也一样,当温度超过31℃,压力升高至73个大气压以上,二氧化碳就会进入超临界状态,即一种连续的流体状态。把这样的连续流体二氧化碳送进发电系统里,再通过压缩机和换热器把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压力和温度都升上去,这时候,高温高压的二氧化碳就像充了气的皮球一样,推动机器旋转起来,进而产生电能。简单来说,超碳一号把“烧开水”换成了烧超临界二氧化碳这种能量传递和转换的高效介质,从而实现了发电效率的大幅提升。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质生产力。在原烧结工艺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每年可多发7000余万度电,发电收入多出3千余万元。”黄彦平表示,如果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全国的烧结余热改造,预计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约4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85万吨。

得益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物质属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具有效率高、系统紧凑、辅助系统少和机动性强的核心优势,恰好填补了世界范围内长期以来中小功率规模(<50 MWe)、高温热源场景(>400℃)的能源动力技术空白,且未来有望向更大功率、更高温应用场景拓展。
据悉,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还于2024年启动了“熔盐储能+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应用示范项目,2025年8月获批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0月完成可研性报告外审,预计2026年上半年在新疆开工建设。此外,超临界二氧化碳还在火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多个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
五凤溪・龙吟天城影视文旅园区
12月17日正式亮相
12月17日,五凤溪・龙吟天城影视文旅园区将在金堂县五凤溪古镇正式亮相。据悉,五凤溪・龙吟天城影视文旅园区是以热播剧作《水龙吟》为蓝本,打造的一个可触摸、可参与、可改变的“活态玄侠世界”,东方美学的武侠氛围与写意江湖的美学意境都将在园区里呈现。

五凤溪古镇地处龙泉山脉中段东麓、沱江之畔,发轫于汉唐,千年历史文脉在此交融共生,是巴蜀文化重要承载地。作为全国首个沉浸式影旅融合园区——五凤溪·龙吟天城影视文旅园区,东方美学元素构筑的玄幻武侠世界与五凤溪古镇秀美山水及建筑完美融合,相得益彰。
虚拟故事里的场景在此转化为实景空间里的可感知场景。园区里,近百位“江湖人士”与游客实时互动;不间断的沉浸式演艺串联起江湖主线与支线剧情,游客还可以自选角色参与其中,让游客一步入城,即入幻境。在这里,游客将不再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能亲手书写剧情的“侠士”。
据悉,这里还构筑了一个可逛、可玩、可食、可购的完整江湖生态。通过“线上内容—线下场景—技术赋能—经济转化”闭环设计,项目将影视观众有效转化为线下参与者,把观看行为延伸为可沉浸、可互动、可传播的实体体验,极大激活IP的长期价值与复用能力。
美食界“哈佛”!
蓝带国际西南总部及配套产业园区项目落子成都
11月23日,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与蓝带国际有限公司在四川天府新区举行蓝带国际西南总部及配套产业园区项目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
据悉,蓝带国际学院1895年始创于法国巴黎,作为拥有130年美食文化积淀的国际化知名教育机构,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30余所分校,校区覆盖巴黎、伦敦、上海等全球主要城市,每年培养来自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2万余名,通过证书、学士及硕士等多层次课程体系,融合创新理念与经典技艺,在全球培养出无数主厨、管理精英与行业领袖,被誉为美食界的“哈佛”,长期引领全球餐饮行业发展标准。
此次双方合作聚焦中外餐旅文化合作交流,将探索设立蓝带国际成都培训学校,创新深度融合办学模式,为学员提供烹饪、糕点、管理及烹饪法等高端培训课程,助力区域餐饮人才培育;探索落地蓝带国际西南总部,打造专业功能聚集型国际餐旅产业生态链,培育高能级餐饮旗舰店、创新创业中心及川菜文化推广中心等,让更多成都美食借此平台走向世界。
中国电建集团首个“地热+”
综合能源区域总部落户成都东部新区
11月21日,成都东部新区与中电建地热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建地热”)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集团”)首个“地热+”综合能源区域总部正式落户成都东部新区。
近年来,“地热+”综合能源通过整合地热与光伏、风电、储能等多元清洁能源,成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
作为中国电建集团开展分布式能源领域唯一投资平台,中电建地热通过“地热+”综合能源模式全力打造清洁供能全产业链链长单位,已投建浙江中国轻纺城、雄安电建智汇城、北京大兴双碳基地等项目。
根据合作内容,中电建地热将在国际空港经济区(东部新区片区)投资46.5亿元,建设西部区域总部(含装备制造中心)、源网荷储用一体化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打造“永不停电”的低碳智慧园区。

其中,西部区域总部集规划、科研、生产、结算等功能于一体,打造中国电建集团清洁能源业务展示窗口;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将实现“地热+”集中供冷供热、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屋顶光伏、能源托管、充电桩等,通过多能互补为周边工业、商业、住宅等提供供冷供热服务,有效满足企业的电力长效保障需求。中电建地热总经理田洪亮说,该项目是中电建地热公司战略发展重要布局,将打造国家首批零碳产业园示范和央地合作典范。“我们还将利用天府国际机场的通达性优势,开展清洁能源设备展示与出口业务,拓展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市场,推动成都东部新区产品‘走出去’。”
当前,随着成都东部新区建设加速推进,入驻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对稳定可靠、低碳节能的能源保障需求日益迫切。
中电建地热西部区域总部及综合智慧能源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推动新区能源消费低碳化、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转型,为新区能源配套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成都未来医学城产业邻里中心项目
明年将逐步完工
在成都未来医学城,产业人才公寓、邻里中心厂房两大项目均已进入冲刺阶段。项目建设方负责人介绍,产业人才公寓现已封顶,正全面开展外立面和室内装修施工,计划于2026年1月率先竣工并投入使用;邻里中心厂房主体结构即将封顶,同步推进外立面施工,预计2026年6月完工。

作为成都东部新区首个“商务用地兼容工业用地”的创新实践项目,成都未来医学城产业邻里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整体定位为“轻量工业生产+产业社区配套”。项目旨在突破传统产业园区功能单一的限制,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生产与生活空间的无缝衔接,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圈。
四川省健康食品产业园在新津区揭牌
11月20日,四川省健康食品产业园在新津区揭牌。该产业园位于四川成都新津经济开发区内,主要聚焦高品质粮油、动物营养食品两个基础支撑型领域,高端肉制品、健康饮料、休闲食品三大增量带动型领域,药食同源、合成生物应用、现代食品装备等新兴领域,着力构建“2+3+N”的健康食品产业体系。

目前,已引育中粮集团、希望食品、华润怡宝等企业100余家。新津绿色产业研究院由院士牵头,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参与共建,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加速在园区落地。同时,园区内还设有健康食品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打造集食品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成华发布、蓉城政事、天府发布、新津发布、成都东部新区、文旅成都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