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明亮,轰轰烈烈” 茅盾文学奖得主王火在成都逝世,享年103岁
11月23日晚,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火(本名王洪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103岁(虚岁)。
王火,江苏如东人,1924年7月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他是四川文艺出版社原总编辑,四川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四川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87年春离休。1995年,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是最早报道南京审判与大屠杀案的记者之一
王火的百岁人生的确值得记录,如同人民文学出版社为王火出版的回忆录,开篇第一句话:“我一生中有过许多奇怪而独特的遭遇。”当年,18岁的王火辗转至重庆,后以第七名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师从著名学者萧乾,还担任过陈望道的助教。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王火是最早报道南京审判与大屠杀案的记者之一,写出一系列有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审判日本战犯的重磅报道。当时王火采访了李秀英等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旁听了对日本战犯谷寿夫、冈村宁次的公审,见证了酒井隆、梅逆思平的伏法。亲身所历化为笔下所写,他开始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采访报道。
1947年,他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了《被污辱与被损害的——记南京大屠杀中的三个幸存者》,对李秀英、梁廷芳、陈福宝三个小人物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很大轰动,在此后数十年间这三个人物始终是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明证。1947年2月10日的重庆《时事新报》上,王火以“王公亮”之名发表了一篇讲述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受审详细情况的文章,也是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此外,王火还在上海探访江湾战俘营和虹口日侨时,敏锐地捕捉到了日侨复杂微妙的心理。有关抗日战争的人与事,几乎构成了王火20世纪40年代记者生涯的重头主线,也深深影响了他此后的文学创作与人生轨迹。王火告诉记者,“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文明和尊严。”
王火报道的南京大屠杀稿件剪报
抗战八年,王火目睹了战与火、血与泪,所爱所恨结合着满腔斗志发酵、沸腾、奋力呼喊,他感到“不吐不快”。他下定决心,要用一部长篇小说反映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他为自己取了王火这个笔名(他原名王洪博):“因为高尔基讲过一句话:用火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火字简单明亮,轰轰烈烈。”
那段时间里,王火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在20世纪60年代初,雄心勃勃地创作了《战争和人》的前身《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小说中,在南京大屠杀惨案里,宁死不屈的妇女形象庄嫂,原型就是李秀英。但因在动荡岁月受到批判,王火在无奈和绝望中,将手稿焚毁。
著作《战争和人》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上世纪70年代末,王火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来信,出版社鼓励他重新把这部小说写出来。经过慎重考虑,再加上他对该部小说难以割舍的感情,他决定重新创作这部长篇小说。
再次提笔,王火已至55岁。为重写如此巨著,他也有了自己的写作标准,他要通过抒写自己的过往经历,审视、思考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命运和价值。与此同时,他还十分看重写作的真实性,“我要写一个真的、我亲身经历过的故事。不是我见过的、不了解的我不写。如果我用真名字写的人和事,那都是真的。我写南京、上海,人家就说我写得真像,因为我在这些地方生活过。”
然而那时的王火已患上高血压,精力早已比不上当年。在一次前往出版社的途中,为救一个大雨里掉进深沟里的小女孩,他的头部撞到一根钢管,导致颅内出血、左眼视网膜受伤。167万字的《战争和人》三部曲,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和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就是在他左眼失明的情况下完成的。
“我当时就想写快点,我怕我老了,时间不够用了,人不在了,书也出不出来怎么办。”回忆至此,王火用手指指头上因那次受伤留下的小坑,示意记者摸摸看:“(现在)不疼,当时疼!”
1997年,《战争和人》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成为经典。王火说,这本书里有自己生活的影子,也有父亲的影子。他手抚身旁红色封皮的《战争和人》全三套,笑起来:“嗯,现在看来,这书好像还行!”
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在天府书展
王火先生最后一次公开亮相定格于2025年10月18日天府书展上的“百年火铸·文心永续——《火铸文心:王火传》新书发布会”。发布会当天,103岁的王老在家人陪伴下坐着轮椅亲临书展现场。活动现场,王火与96岁老友李致重逢——两辆轮椅缓缓靠近,布满岁月纹路的双手紧紧相握,两人凑在耳边低声絮语,眼角均泛起泪光,这份42年的深厚情谊让全场动容。
如今大师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作品将让那段历史被永远铭记!
资料综合:封面新闻、红星新闻、成都日报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