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生活中的隐形甲醛!这些常见物品可能暗藏健康风险
甲醛作为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接触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看似安全的物品却可能成为甲醛的 “藏身之处”,其释放的有害物质往往不易察觉,悄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手作玩具DIY暗藏健康风险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热衷于手工制作个性玩具。通过购买UV胶、有机玻璃、色素等原料,按照教程制作滴胶摆件、流沙麻将等创意作品。然而,不少人反映,制作中会出现皮肤瘙痒、呼吸不适等症状。
据央视新闻报道,湖北的吴女士是一位热衷手作的消费者。不久前,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款滴胶教程,用UV胶或AB胶将干花、玩偶、亮片等物品封存,倒入模具后,便可做出手机壳、钥匙扣、耳坠等创意饰品。被这种手作玩具吸引后,她决定亲自尝试。在一次长达四个小时的制作过程中,吴女士出现了嗓子不适、肌肉酸痛等症状。

UV胶,又称紫外光固化胶。AB胶,又称两液混合硬化胶。它们常用在工业领域中。
四川的奚女士制作的“网红”手作玩具“流沙麻将”时也发现,核心原材料UV胶,在定型时会散发出刺鼻气味。医生判断,奚女士很可能是因为接触了甲醛含量过高的材料,诱发了过敏性哮喘。此后,她不再接触流沙麻将及相关材料,症状也逐渐消失。

记者通过部分消费者提供的商品链接,购买了7款手作玩具材料包,送往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实验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天猫平台的丽姝旗舰店购买的一款材料包中,标有“二代粉色”的色素类产品,被检测出甲醛浓度较高。消费者普遍质疑的UV胶都检出了丙烯酸酯类物质,含量从1%到20%不等。丙烯酸酯类化学物质正是那种刺鼻气味的来源,含量越高,刺激性越强。
别再把快递箱囤在家里了!
“双十一”的货刚收齐,“双十二”眼瞅着又要开始了,不少小伙伴家里的快递逐渐多了起来。但快递纸箱在家里久放,很可能暗藏健康隐患,让房间变“甲醛房”。
为什么拆完快递,纸箱不能久放?虽然纸壳本身(纤维素)一般不含甲醛,但生产过程中很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引入甲醛。一是胶黏剂,部分低成本纸箱使用含甲醛的脲醛树脂胶或酚醛树脂胶,这类胶黏剂在常温下可能缓慢释放甲醛;二是表面涂层,纸箱的防水防潮涂层或油墨可能含有甲醛或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三是包装材料,一些商家使用的低价劣质胶带、塑料制品可能引入甲醛;四是回收纸原料,未经严格处理的废纸可能残留前期印刷或处理过程中的甲醛。
对此,专业人士建议:收到快递后尽量在屋外拆件,避免带入室内;若需在室内拆件,应在门口进行,切勿放置在沙发、餐桌、床上等区域;拆件后及时洗手;若快递纸箱必须放在室内,需做好通风措施。
还有这些常见物品可能也暗藏甲醛!
除了手作材料和快递箱,生活中还有多种物品存在甲醛超标隐患:

徽章:部分徽章由金属、胶水、塑料等材质制成,夏季高温环境下,胶水和塑料包装可能释放有害物质,长期堆积易引发健康问题。此前就有女孩因家中囤积大量徽章,深夜突发头晕恶心、呼吸急促被送医急救。
手机壳:许多小作坊为压缩成本,制作手机壳时使用工业胶水,可能导致甲醛、苯系物超标,伴有刺鼻气味。尤其当手机发热时,刺鼻气味会更明显,提示可能存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

密胺餐具:俗称仿瓷碗。合格的密胺餐具本身无问题,但若错误使用,如加热、接触酸性食物,或餐具出现细小裂纹,会增加三聚氰胺和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析出风险。

毛绒玩具:“娃娃机” 内的玩具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毛绒玩具的甲醛来自表面纺织品。工厂为提升纺织品防缩、免烫等功能,会添加含甲醛的柔软剂、固色剂、防水剂、黏合剂等助剂,且颜色越鲜艳的毛绒玩具,甲醛含量可能越高。
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甲醛超标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化学物质,长期接触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如果身体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甲醛超标了。
头晕、头疼、大脑缺氧:当甲醛超标严重的时候,容易出现呼吸不畅,还会引发头晕、大脑缺氧等,出现浑身乏力、头疼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情况。
咳嗽、感冒、水肿:甲醛超标还可能引起咳嗽、感冒甚至发烧。此外,甲醛有强烈的刺激性,当人体在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受到严重的刺激,身体也会出现水肿反应。
皮肤过敏:甲醛超标也有可能导致皮肤出现过敏的情况,如瘙痒、红疹,多发于脸部、手部和脖颈等。
眼睛干涩、流泪:当室内甲醛超标,眼睛也很容易感知到异常情况,比如会出现干涩、酸胀、流泪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科学预防甲醛超标,远离“甲醛焦虑”
提起“甲醛”,很多人都会谈“醛”色变,但超标隐患并非无解。别让“甲醛焦虑”绑架生活,掌握科学有效的预防妙招,可以从源头扼杀风险:
1.日常生活中多通风,多净化室内空气;
2.不在卧室堆放大量含甲醛物品;
3.警惕使用各类胶水、固体胶,不买“三无”产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查看是否标明产品名称、厂名、厂址、执行标准、安全警示、使用注意事项等。
4.注意物品的气味颜色,带有强烈香味或刺激性异味、色彩过于绚丽的文具、毛绒玩具等物品,通常添加了更多化工用剂,应谨慎购买。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健康四川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