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员工改“鼠名”引争议,职场文化该如何平衡?
近日,有网友称,入职三只松鼠后,员工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鼠某某”。网友发布的照片显示,在一次分销会上,每个座位都摆放着以“鼠”字开头的名牌。

网络截图
此外,网友还展示了三只松鼠党委名单,上面的姓名也均以“鼠”字开头。


网络截图
11月24日,据经视直播,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确实有以“鼠”字作为名字前缀的文化。“大家都用‘鼠’字起名,感觉更亲切、可爱一些,也突出我们的品牌特色。”
对于网友质疑是否具有强制性,该工作人员解释道:“并不是强制规定的。是在入职时有人告知我们有这样的习惯,我们接受了,也没有提出异议。并没有说不同意就会有什么后果。”
在网帖的评论区
有网友认为“很好玩”

只要提前告知
员工有选择权就可以

但也有网友表示
没必要
以“鼠”开头
自己接受不了
有人担心会变成
“软性强制”

这不是三只松鼠花名文化第一次引起关注。11月中旬,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其购买的三只松鼠板栗疑似变质并申请退货时,发现商家退货收件人名为“退货鼠”。该消费者质疑这一名称谐音“退货死”,存在“阴阳消费者”的恶意倾向,相关诉求引发广泛讨论。
随后,三只松鼠通过官方社交媒体等多个渠道给出回应,表示这一命名方式是公司企业文化,内部还有“发货鼠”“客服鼠”等花名,“退货鼠”并非辱骂消费者。
三只松鼠创始人兼CEO章燎原也曾回应公司花名文化一事。他表示,“无论以何种方式,如果员工喜闻乐见地接受并最终落到企业的价值观,以消费者为中心,组织内部高度协同且有趣,都是好的企业文化!”
对于此事,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杨敏律师表示,目前不少企业为强化企业文化,会鼓励员工使用有趣的花名。“企业要求员工使用带有‘鼠’字的小名或花名,本身并不违法。如果企业在推行这一文化时未采取强制手段,且未侵犯员工的姓名权等人格权利,通常认为是合法的。但如果强制执行,则可能侵犯员工的人格尊严。”
官网公开资料显示,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由“松鼠老爹”章燎原创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安徽芜湖,主要经营坚果和休闲零食。2019年,该公司上市,成为“国民零食第一股”。
目前,三只松鼠业绩下滑幅度较大。财报显示,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77.59亿元,同比增长8.22%;归母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下降52.91%。
看度短评
放眼职场,用花名的公司还真不少。阿里巴巴早期用金庸武侠人物当花名,马云就是“风清扬”;拼多多用水果蔬菜,你可能是“橙子”,他可能是“土豆”;腾讯爱用英文名,字节跳动互称“同学”。说到底,企业搞花名文化,无非是想打破层级,让团队更融合。三只松鼠的特殊之处在于,把品牌形象彻底融入了员工的日常称呼。
这场“鼠名”争议背后,其实是大众对职场文化的共同思考。好的文化,应该让员工感到被尊重,而不是被改造。就像一位网友说的:“与其让我叫‘鼠有钱’,不如真的让我有钱。”话虽直白,却点出了本质:形式上的创意固然有趣,但实实在在的尊重和回报才更重要。判断一个企业文化好不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听员工怎么说。如果大家是真心喜欢这种亲切氛围,那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为了迎合领导喜好,那就变味了。
每个人在职场中都在寻找一种平衡——既要融入集体,又要保持自我。花名只是表象,背后的尊重和理解才是关键。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不会让员工纠结于“我是谁”,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资料来源:界面新闻、中新经纬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