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年”工作进行时㉑】新都区:探索“四级联动”模式 构建基层治理工作“新样板”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市委全会精神、成都市妇女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精神,围绕省市妇联“组织建设年”统一部署,各区(市)县妇联创新思路举措,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增活力,进一步夯实基层妇联组织,促进工作拓展延伸,取得良好成效,现将有关经验做法刊发,供相互交流学习。
新都区妇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联组织”的原则,于今年7月在清流镇水梨村试点成立11个“村花”妇女小组,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该项创新举措被《中国妇女报》刊载。
01 坚持“三个导向” 特色打造“村花”妇女小组
为切实推进妇女小组筹建,新都区妇联坚持问题导向、责任导向、目标导向,超前谋划,及早部署,立足小社区服务大民生,围绕村(社区)特色、村民构成、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等方面进行调研交流,详细了解各村(社区)需求,并结合收集的社情等信息,制发《关于试点建立妇女小组的方案》,厘清妇女小组的目标、基本原则和职能。在此基础上,新都区妇联选取清流镇水梨村作为试点村(社区)。
水梨村辖设11个村民小组,1180户3081人,其中女性人口为1578人,女性占总人口的51%。为确保水梨村妇女小组选优配强核心骨干,在人员推选过程中,充分结合辖区妇女人数、区域分布等实际情况开展,在人选标准方面,采取“不拘一格、能者为之、只要热心公益、愿意为群众办事、得票最高者即可当选”的原则,在数量构成上,以每个妇女小组包括不少于3名成员及1名小组长为标准,最终水梨村选举出11名小组长和33名组员,真正做到妇女干部妇女选。
02 建好基层“小”组织 构建“四级联动”新模式
新都区妇联以本次试点为契机,延伸工作手臂,打通妇联联系服务基层妇女的“最后一公里”,构建女性共同参与、开放互动、全面覆盖的妇女工作新局面,推动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管理格局,努力提高农村治理能力科学化、精细化水平。通过《关于试点建立妇女小组的方案》明确了妇女小组成员和组长的六项工作职责和考核激励机制,使妇女小组长及组员心中有责、主动有为、评价有尺,同时将运行效果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指标,打造了一支综合素质硬、业务能力强、服务热情高的基层妇女队伍。该支队伍迅速成为外地妇女与本地妇女、妇女干部与村(社区)居民、村(社区)与家庭之间的黏合剂,通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积极发挥在乡村振兴、城乡环境治理、家风家教等方面的作用,妇女小组实现组织有形化、活动日常化、服务常态化,真正融入“微”治理。
03 找准服务“小切口” 展现妇女小组“大作为”
水梨村“村花”妇女小组成立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推动产业发展。协助打造村花咖啡、无人超市、村花火锅等乡邦工坊,丰富沿江消费新业态,助推村集体经济壮大。2024年7月以来累计接待游客约1万人次,实现村集体增收5万元。
二是打造乡村新场景。在“村花”妇女小组的参与及引领下,成功打造“零废弃”绿色低碳空间,建设成都市首个“快递进村”无人机派件驿站。
三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依托“乡村美学大讲堂”开展4次文化艺术讲座,协助举办民俗文化、志愿服务等6场特色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化解治理难题。积极宣传《村规民约》,将村民自治融入“规”与“约”中,定期下社入户解决群众矛盾问题,半年来共协助化解矛盾纠纷10余件。
水梨村“村花”妇女小组在村域范围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为乡村全面振兴、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维护作出积极贡献,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展现妇女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