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联动同课异构,磨子桥小学老师展风采

来源:成都市磨子桥小学 2021年12月09日 14:13
摘要:2021年11月30日,成都市簇桥小学举办了以“活力课堂 落实语文要素 提升语文素养”为主题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2021年11月30日,成都市簇桥小学举办了以“活力课堂 落实语文要素 提升语文素养”为主题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成都市磨子桥小学、成都市马家河小学、成都市武侯区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成都市簇桥小学参与其中。

本次活动特邀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程依清、甘雪梅、杨硕仁、廖馨梅老师到校指导。同时,成都市磨子桥小学陶真刚、成都市马家河小学詹福军、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谢华、成都市簇桥小学贺兵四位校长分别带领本校骨干教师参与了现场交流。

研讨活动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为载体,进行同课异构。

第一节课由马家河小学文小艳老师呈现。文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提炼场景概括的方法,再运用此方法对其他场景进行概括。接着聚焦“逛庙会”情节,抓住“热豆腐”与“凉粽子”“热闹”与“偏僻”等细节的对比,体会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第二节课由磨子桥小学李慧老师呈现。李老师引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品读印象深刻的场景,聚焦场景中令人难忘的细节,画出心目中父爱的形象,最后引导学生聚焦其中一个场景,进行创编,体会父子情深。

第三节课由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的刘捷老师呈现。刘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具体场景描写,体会“场景有温度”;通过分析人物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提炼出“细节见真情”;进而引发思辨,让学生领悟父爱的内涵。

第四节课由簇桥小学邓文娟老师呈现。邓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聚焦“为我凑学费、铺床”这一场景,抓住关键细节,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品读“心酸的哭”回扣关键细节,体会“我”对父亲的愧疚、自责……整个教学过程先扶后放,情法相融,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让爱流动了起来,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力,提升思维的广度、深度,锻炼学生思辨的能力,进一步推动“活力”课堂的探索。

下午,各校老师围绕四节课进行教学研讨。首先,各校的做课团队就本校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说课。接下来由做课团队针对各校的设计理念、课堂效果及改进措施进行循环议课。

在场老师自由发言,就课堂亮点和改进之处给予中肯的评价和建议。

教研员老师们也就本次活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杨硕仁老师用三个“感”来评价本次活动——感动、感谢和感想。就文本解读上,杨老师认为父亲给“我”的不仅是物质,还有情感和精神。“父爱之舟”不仅是“物质之舟”,还是“情感之舟”“精神之舟”,同课异构可以让“思维之舟”走远走深。廖馨梅老师用了十二个字评价本次的活动——规格高、选题精、价值大、支架巧。做课团队巧妙使用支架——问题串,让学生能深入思考。廖老师抓住题目,从“舟”字的本意进行解读,“舟”有获救、保佑、寄托和厚载等含义,引申出“父爱”的深意。甘雪梅老师基于课程标准对活力课堂进行了阐述,她认为“活力课堂”是对语文课程理念的实践。“活力课堂”要做到“活而不死,活而不乱”。“父爱之舟”是一种“度”,“父辈度我们”“教师课堂上度学生”“老一辈度新人”。对于四节课,甘老师用小标题进行评价,“聚焦庙会,点上深入”“充分活动,面上兼顾”“整体架构,单元对标落点”“开放课堂,有生活链接”。

最后,教科院领导和四校校长进行总结性发言。大家达成共识,作为四所历史悠久的老校,在“双减”“五育并举”的教育环境下,应该 “共同进步、共创未来”。

本次四校联动,不仅为年轻教师们搭建了展示的平台,还加强了校际间老师的交流学习。相信在专家引领、领导支持、四校教师深耕的合作赋能之下,四校定能取得进一步发展,为助推武侯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黄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