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专家把脉课堂,成都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教师成长有方向

来源:成都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2021年12月02日 14:35
摘要:“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成都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一年级3班开始了语文学习——《升国旗》。

博士进课堂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成都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一年级3班开始了语文学习——《升国旗》。看着视频里士兵们整齐有力的步伐,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学生们心中的爱国之情也随之升起。成都大学黄云峰教授也带着他的博士团队走进了课堂,跟孩子们一起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认真听”“1、2”——“坐直”……

进校短短3个月,在“小口令”的帮助下,孩子们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

课后,黄博士高兴地谈到,“孩子们能在学习中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体会学习的魅力,真好!我们的教学,尤其语文教学,就应注重情感教育,要引导孩子深入体会、体验,不要局限于文本知识。”

特级进课堂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经验交流和老师教学水平提高,成都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邀请成华区数学教研员张川老师深入数学课堂指导教学活动。

刘玥老师执教二年级一班,用课本情境图引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优美的“春天的花园”情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学信息,搭起了问题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法、除法运算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小主人。

杨柳依老师执教一年级五班,以生动有趣的“古人计数”故事展开本堂课的教学。杨柳依老师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谢艾玲老师执教二年级二班,本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场景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这节课是在已学了2-6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再学习新的乘法口诀,因为已经有前面的基础,所以谢老师就让学生自己独立编写出7的口诀,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谢老师比较注重学生对口诀的记忆,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课后,数学组在张川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评课活动,老师们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张老师首先对这几堂课的整体设计及呈现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刘玥老师能够清楚板书本节课课题,课堂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谢老师所执教的《7的口诀》是一堂传统“老课”,老课如何上出新意?张老师身临其境地为数学组老师们再现课堂的精彩设计,给老师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共思共研,“研”之有理,“研”有所得,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