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有攻击性行为怎么办?天府五幼给你对策
四川天府新区第五幼儿园为提高园所家园共育中的指导水平,推动幼儿园教育科研的发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课题组于2020年6月正式开始《家园共育视域下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引导策略》课题研究,经过为期1年的课题研究,梳理了以下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以家园共育为中介的引导策略。
了解和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对于长期被漠视,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挫折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和了解孩子的合理需求。面对孩子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代替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沟通时要倾听孩子的讲话,不随意打断,等到孩子讲完后再与孩子进行交流。如果是合理的需求,可以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需求不合理时,要讲清楚道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拒绝。
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正确应用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源于学习效仿他人行为习得。例如,当幼儿之间争夺玩具而采取攻击性行为,一旁的成人采取默认的方式而不介入,幼儿今后就会更多的采取相似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一旁的成人采取及时介入指导,如:批评、停止游戏的方式,会使采取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未得到“好处”而是获得批评。在今后类似情况出现时,其会为避免受到批评和惩罚而减少此类攻击性行为。
正确榜样作用
减少幼儿观看动画影视中的暴力、打斗场景,观看时成人应在一旁指导和分析,进行正确的引导。父母自身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要营造健康、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帮助幼儿习得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幼儿发生矛盾时,父母要有耐心的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打骂孩子。
深入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
随着研究的深入,四川天府新区第五幼儿园课题组将“幼儿攻击性行为”界定为:以有意伤害为目的,并给他人的身心、物品等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或破坏的他人不愿接受的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是学习后产生的结果,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观察与学习他人的行为而习得的。
结合文献综述、调查结果以及课题组的系统研究,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从四个维度:攻击方式、攻击起因、攻击动机、攻击对象进行深度剖析。旨在针对幼儿家庭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策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此次天府新区教师小课题研究不仅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平台,更为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与推进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黄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