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文化传承乐章,川交附小打造会“唱歌”的乐器墙!

2025年03月05日 14:49
摘要:四川交响乐团附属小学将非遗乐器“搬”上了墙面,打造了一面面会“唱歌”的乐器墙。这不仅是校园的装饰,更是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让墙会说话,让美会发芽,每一件作品都是让孩子与历史的对话。四川交响乐团附属小学将非遗乐器“搬”上了墙面,打造了一面面会“唱歌”的乐器墙。这不仅是校园的装饰,更是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乐器墙上的艺术之美

美术组的老师们通过创意与巧思,通过绘画、半立体手工等形式,让非遗乐器变得生动有趣,点亮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并且展现了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

这里不仅是展示墙,更是一个浓缩的乐器互动空间。孩子们可以轻轻拨动琵琶的琴弦,或轻拍鼓面,亲身感受非遗乐器的趣味。

/data/storage/Upload/cditvcn/2025/03/05/39711887-e756-4246-ac2f-3e94752c079b.jpg

传统与创意的碰撞

除了半立体手工形式,月琴、唢呐、古筝等,非遗乐器还通过手工剪贴等形式呈现。这些作品将乐器与传统色彩、纹样相结合,既展示了乐器的美,也蕴藏着乐器背后的“小知识”。孩子们在欣赏的同时,还能了解乐器的小故事,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童趣与非遗的结合

为了让乐器墙更贴近孩子们的世界,美术组还融入了卡通元素。活泼可爱的“乐器小人”吹响了葫芦丝,打开了孩子们探索非遗乐器的大门。富有童趣的色彩搭配为古老的乐器注入了新的灵魂,也让非遗乐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传承的种子在心中发芽

这面“会唱歌”的墙,不仅是校园的艺术点缀,更是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的桥梁。当孩子们课间驻足,轻抚墙面时,指尖流淌的不只是艺术之美,更是文明血脉的延续。匠心打造的方寸之间,非遗的种子正悄然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非遗乐器不仅是千年文明的回响,更是当代美育的鲜活载体。作为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单位、成都市艺术特色示范校,四川交响乐团附属小学持续深耕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共生之道,让传统器乐在当代校园生长出更蓬勃的生命力,为每个孩子奏响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陈海燕 周子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