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多方力量,成都二十中推动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为展现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气象新作为,守正创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25年3月18日,由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指导,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主办,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高质量发展”集体备课会在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成功举行。
四川省教育厅宣传思想与统战工作处处长李大鹏,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郭勇,成都市教育局党建工作处处长王鹏,金牛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谭霞,金牛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党建工作科科长李梅,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党委书记徐光杰,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驰出席本次活动。来自广元市、成都市龙泉驿区和金牛区各中小学分管领导、思政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等参加本次活动。
开幕式: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尚峰主持活动第一阶段
金牛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谭霞为本次活动致辞。她分享了近年来金牛区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表示金牛区下一步将依托国家级、省级思政课共同体,以“全学段共绘思政、全方位建强队伍、全维度打造课程”为抓手,联动高校优质资源,强化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何理以《聚力实深细牢,推进一体育人》为题,分享了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及自身思政课建设研究成果。
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副校长杨关键以《德育为先,铸魂育人——基于大同育人模式的协同德育》为题,详细解读了以大同文化为根基构建的大同育人模式的内涵、实施路径,着重阐释了基于大同育人模式的协同德育和思政铸魂育人的实践探索。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郭勇从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角度,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多方面总结了川师大将思政课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具体举措,并以共同体牵头高校的视角,就加强思政课建设、培养时代新人提出了建议。
四川省教育厅宣传思想与统战工作处处长李大鹏对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及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新发展作了报告,要求共同体建设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整合资源、坚持凝练品牌,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四川经验,贡献四川智慧。
集体备课会:各展所长,共享智慧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范锡文主持活动第二阶段
在集体备课会阶段,来自小学、初中、高中、本科和研究生学段的五位思政课教师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展开了精彩说课。
成都市龙泉驿区光华东山学校李沆航老师以小学高年级学段学情为基础,通过引入故事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感知“块头大不等于强”的概念;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徐颖老师立足初中学段,以电影《哪吒2》为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周京书老师针对高中阶段学情,利用电影《哪吒2》设置议题,深化学生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敏老师从本科生视角出发,运用跨学科思维剖析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焮月老师以硕士研究生为授课对象,通过三个“破立”议题阐述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
李沆航老师《块头大不等于强》
徐颖老师《哪吒破茧路 理念促高质》
周京书老师《贯彻新发展理念》
周敏老师《解锁中国高质量发展密码》
郑焮月老师《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用破与立的变革之力健发展之制》
据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集体备课会旨在推动思政课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确保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即打破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相对独立的局面,使思政课从小学到大学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升思政课的整体育人效果。
专家评课:深度剖析,精准指导
说课结束后,由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靳彤、成都市教科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肖燕、锦江区教科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陈中华、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副校长刘会宝组成的专家组,从案例选取、说课流程、教学设计等角度进行了有建设性的评课指导。
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靳彤
成都市教科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肖燕
锦江区教科院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陈中华
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副校长刘会宝
闭幕式:总结思考,共创未来
活动最后,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驰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对本次集体备课会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新思考。他指出,此次集体备课会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搭建了交流平台,促进了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衔接与融合,为推动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本次集体备课会组织有序、研讨深入、效果显著。未来,成都二十中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校长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陈海燕 张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