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新学习,东城根街小学走向五育融合新样态
2025年4月2日-3日,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以“AI赋能新学习,五育融合育全人”为主题,举办了成都市校(园)长发展基地校“精品课程”,成都市未来教育家2025年春季主题研讨活动暨东城根街小学第十届教学节。该场为期两天的教育盛会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承办。活动聚焦“五育融合”这一培育完整的、全面的人的目标词汇,在AI浪潮中,串联起“跨学科学习”“学习方式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等热点问题,以期达成课程的综合育人,完成对“培育具有生命自觉的完整的人”这一命题的探索,让教育在AI时代下,以技术赋能,走向融合的新样态。
新学习,AI赋能的教育重置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党总支书记、总校长赖晗梅对现场的同仁和伙伴表达了感谢,对政府的支持、同行的鼓励、家长的认同表达了感恩。她从学校的真教育谈起,以历年教学节主题为切入口分享了作为研究性学校的学术视野与开放格局。赖晗梅书记希望能和大家共话AI时代下新学习、新赋能,与大家一同奔赴人的价值;也感谢能以本次研讨会,让学校为大家提供研究的例子、树立接受批评的靶子、播种反思实践的种子!
青羊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区教科院院长邵开泽高度赞扬了东城根街小学在教育改革中视野的前沿性、学术的敏锐性、变革的魄力性。他聚焦本次活动的三个核心关键词,分析了现实教育教学状态与理想要求间的差距,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在AI新时代下,基于跨学科视角,进行实践与探索,为区域教育提供范本。
成都教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洪兵高度肯定东城根街小学在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校本研修、教师教育、学习方式变革、综合评价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了实践经验、优质范本与交流平台。他赞扬本次活动兼具了政策的引领,又保持了学术水平,体现了东城根街小学在变革中的长期探索和教学实践,充分展示了作为优质学校的责任与担当。李洪兵副院长希望通过校际深度交流、为成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成都师范大学徐猛教授从为什么要开展跨学科学习这一原点问题谈起,作《什么是真正的跨学科学习?》的主旨报告。他结合生动的案例带领大家重新认识学科与跨学科的本质与底层逻辑;厘清现实问题与真实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徐猛教授从学科发展视角、课程教学视角两个维度,提供了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与策略。
成都市教科院教师发展所所长黄静梅以《指向思维生长的教学方式变革底层逻辑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从思维基础、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构建思维系统。黄静梅所长用现象、本质、他人、场域四象限分解思维能力,结合教材内容、联系教学实际、链接真实生活,解读了如何从教和学的双主体切入、在开放、真实、流动的学习中达成变革,促进学生思维生长。
东城根街小学副校长张英以《与AI共舞的学习变革》为题,从AI赋能、思维生长、三个重塑、三个反思四方面分享了学校在信息化新时代下,如何理解新学习、以AI赋能教育、以跨学科撬动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生长,让教育奔赴人的价值。
青羊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区教科院院长邵开泽用敏感敏锐、创新创造、认真较真、实干实效高度评价了上午的研讨交流,希望大家以东城根街小学范本为参考,书写青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新学习,牵手AI的课堂重构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李松林带来《从分离到融合的跨学科教学》的主旨报告。他从为什么要做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跨学科教学到底要融合什么、跨学科融合教学究竟如何融合四个追问带领大家触碰跨学科教学的本质、探寻在教学中走向跨学科策略,提升学生的广泛适应力。
教师陈凡和5.2班孩子呈现《科技校园——设计我的动漫形象》跨学科教学。陈老师以AI工具为辅助,通过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搭建支架,解决动漫人物设计的难点,能在AI时代做坚持原创的合格数字公民。
教师王嘉围绕《美术思维课堂的跨学科实践——以AI赋能下设计我的动漫形象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的分享,秉持“技术赋能创意,原创定义灵魂”的教育理念,借助美术、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助力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蒋毅高度评价了下午的活动是一场理论的学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的反思深度融合的探索,是一场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生命的成长奠基的实践。东城根街小学呈现的美术课堂跨点适切、融合深入、AI赋能、情境生动、是一堂具有结构化设计、化繁为简的跨学科美术教学。
新学习,跨学科学习课堂开放
阳光课堂是东城根街小学落地综合课程的一大路径,是基于课标、链接教材、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户外学习。体育教师丁李捷与5.11班的学生展示了《寻找最佳射击点》、劳动教师王圆与2.2班的孩子呈现《种植樱桃萝卜》、科学教师王媛悦和2.1班学生呈现《校园寻宝记》。三个学科的阳光课堂学习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阳光、从学科知识走向跨学科理解与运用。
教师苏思舟和5.3班学生带来以《奔跑吧,东娃娃》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借助AI工具查询绿道路线数据,结合数学知识设计表格,同时融入道法、体育、信息技术完成了一份完整的跨学科活动方案。
景玲玲老师以《融合·赋能: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索》为题,从跨学科学习的三重驱动和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路径与设计思路两个方面进行说课,探讨指向AI智能时代的数学课中如何借助跨学科学习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未来公民。
青羊区教科院数学教研员严姝娥认为,这四堂多学科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课堂展示,融合了道法、信息科技与体育,以真实问题为起点构建“决策者”培养路径。课程通过AI数据查询矛盾培养批判性思维,借助小组讨论激发协作意识,以“执行-反思”闭环引导学生从方案执行者转变为自主决策者,最终通过模型迁移环节将结构化思维延伸至诗词大赛等实践场景,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转型。
新学习,跨学科学习的课程设计
教师何兰、张媛媛、梁兴芬、邓飞和五年级学生共同分享了《东小智慧校园导览系统》构建。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了系统思维。
教师黄玉婵和六年级学生共同展示了超学科综合学习课程《东娃娃读城记》。他们探究了成都建筑文化的变迁过程、思考未来理想城市的模样。
二年级级部教师彭秋玥、符琬熙、李梅、李博文结合本次二年级春季研学主题《蚕宝织梦记》,分享了东城根街小学“联-落-调-改”的四步跨学科教研方式。
与会来宾为第十届教学节教学成果获奖教师颁奖。
青羊区教科院副院长王琪做专家指导,他认为:东城根街小学跨学科学习探索与新课改同频。AI深度赋能教学,学科融合驱动教学方式革新。在学校整体设计指引下,教师凭借共识、专业素养与教育情怀,助推AI赋能新学习,加速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升级。学校的跨学科实践,不但培养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契合国家人才需求。而且助力新课改落地,并反哺学科课堂。他认为此次活动立足学科落实跨学科要求,开展场景与项目式跨学科学习;秉持创造理念,挖掘创造元素;推进跨学科教研,打破学科壁垒,搭建学习共同体,值得借鉴。
当AI遇见教育,当技术赋能课堂,东城根街小学以一场教学节书写了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答卷。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对人本价值的回归——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学生综合发展的光亮滋养孩子整全发展的土壤。(赖波 陈畅 杨媛 牟红 杜文杰 吴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