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年龄壁垒,武侯十三幼让老有所乐,幼有优学

2025年04月14日 16:44
摘要:4月9日上午9点,吉福院里84岁的李奶奶早早的来到只有一墙之隔的成都市武侯区第十三幼儿园,看着孩子们嬉戏,笑得合不拢嘴:“回到童年咯!”作为首个“银龄开放日”,仅一墙之隔的幼儿园与养老院之间,正上演着一场跨越年龄的“双向奔赴”。

“我看见这些充满朝气的孩子,我都变年轻了!”

“爷爷您看,这是我们的果园,等熟了我给您送过来!”

4月9日上午9点,吉福院里84岁的李奶奶早早的来到只有一墙之隔的成都市武侯区第十三幼儿园,看着孩子们嬉戏,笑得合不拢嘴:“回到童年咯!”作为首个“银龄开放日”,仅一墙之隔的幼儿园与养老院之间,正上演着一场跨越年龄的“双向奔赴”。

数据显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加剧以及双职工家庭增多,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6%。双职工家庭每周亲子互动时间不足14小时。老年人因社交圈缩小、社会角色转变,常陷入“价值感缺失”的困境,孤独感和失落感加剧。儿童在核心家庭中成长,幼儿与祖辈相处时间减少,代际关系疏远,传统价值观传承面临危机。

怎么才能应对“育儿难”和“养老难”?一所家长满意度达到99.8%的成都市武侯区第十三幼儿园以“沐光生长 幸福绽放”为价值追求,打破传统教育边界,将“银发资源”转化为“教育活水”,构建起代际共融的特色育人生态。这里不仅是儿童成长的乐园,更成为老年人重拾社会价值的精神家园。不仅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提供了教育样本,更在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中,探索出一条“老幼共融、双向滋养”的育人新路径。

破“墙”记:

挖掘在地性资源,把物理相邻变为心灵相通

“一墙两院”的天然地理优势,成为这场代际教育实验的起点。这道看似普通的墙,在成都市武侯区第十三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龚景秀的眼中,却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独特纽带。园所地处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与川投舒适之家·武侯吉福院(以下简称“吉福院”)形成良好的区位优势,一墙之隔,为代际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在地性资源支持。

说起代际教育合作契机,龚园长娓娓道来……

2023年重阳节,幼儿园带领小朋友们去吉福院开展敬老活动,和老人一起体验传统剪纸艺术,老人们亲切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大家其乐融融。当活动结束后,不少老人不舍得孩子们,分离时悄悄擦拭眼泪,这一幕让龚园长动容。“当时,有一对夫妻拉起我的衣袖,神秘地跟我说,再怎么他们都不得换房间,我当时很疑惑。”龚园长回忆道。

一打探才知道,原来他们的房间正对着幼儿园,幼儿园有什么活动,都能第一时间知道。“每天搬凳子在阳台上看孩子活动,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养老院老奶奶的深情倾诉让龚园长萌发了如何让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念头。

“老有所养是基础,老有所用才是灵魂。”龚园长说道。老人衣食无忧但容易精神孤独的普遍状态,而年轻父母面临工作、生活、养育孩子的多重压力,容易出现过度聚焦孩子,忽视对老人的尊重与陪伴,导致孝道文化断层现象。“家庭若只重‘小太阳’,孝道就成了空中楼阁。我们要让孩子看见老人,更要让父母重新看见老人。”

于是,园所在资源分析中发现老人们有老红军,教师,手工艺者等,他们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老年人的人生阅历和传统美德故事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够激发幼儿对美好品德的向往与模仿,代际互动又赋予老人价值感。正如园长所说:“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活态传承”。

“让老人上幼儿园!”打破年龄壁垒,让幼儿园成为社区文化传承枢纽,既解决“老年资源闲置”与“儿童文化根脉缺失”的双重困境,这种双向奔赴,又正好与园所沐光文化理念高度契合!

目前,武侯区十三幼和养老院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依据双方资源、幼儿需求以及政策导向开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涵盖传统节日互动课程、银龄开放日、银龄课堂等课程内容。每周三、周五由双方工作人员共同策划和组织代际活动,将有需求、有特长的健康老人引入幼儿园。

/data/storage/Upload/cditvcn/2025/04/14/3343d12b-c9e6-4235-99b7-d0ae3d1eb46d.jpg

育人经:

“邻居”变“同窗”,让老有所乐,幼有优学

“爷爷,我们一起去画画吧。”当天,8位平均年龄85岁的爷爷奶奶走进幼儿园,小朋友看见爷爷奶奶便拉起他们的手,邀请他们一起画画、做陶艺,这温馨场景,恰似跨越70余载的“同学缘”,直暖人心。爷爷奶奶眼含笑意,一边和小朋友们合影,一边念叨着:“这些可都是我的宝贝囡囡呀!”

在幼儿园,育人是关键,让老人走进幼儿园同样关乎育人。

在课程构建上,武侯区十三幼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打造“代际学习共同体”。每逢清明,老红军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传统节日里,老人与孩子围坐一团,一起包粽子、做月饼,传承节日习俗;手工课上,老人手把手教孩子剪纸、编织,带领孩子们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课程内容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确保活动质量与教育效果。此外,幼儿园还引入社区“共享奶奶”,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

“要让老人和孩子持续保持互动兴趣,关键在于游戏内容的创新和升级。”成都市武侯区第十三幼儿园保教主任王美玲说道。

不仅如此,十三幼还开发“传统节日工坊”“老物件故事会”“孝亲茶艺坊”“祖辈手艺坊”等8个主题课程,融入非遗技艺、敬老典故等文化要素,通过“听(祖辈口述)—演(情景剧)—创(手作)”三阶教学法深化文化认同;设计“三代同堂日”“银龄技能课堂”“祖孙游戏日”等6项实践活动,建立代际互动行为观察量表,实施“1名幼儿+1名老人”结对学习计划。深入构建“园-家-社协同”课程体系,把老人阅历化作幼儿成长的养分。

代际课程的核心在于打破“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单一关系。各行各业的老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和回忆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教材。这种互动不仅让儿童感受到“被祖辈宠爱的幸福”,更让老人获得“被需要的价值感”。正如园长所言:“教育不是单向灌输,是让孩子在包容与爱的代际互动中,自然生长出对生命的理解。”

共生场:

从校园到社区温情辐射,绘制代际共融新图景

94岁的徐爷爷,这位曾身为高级教师、精神依旧矍铄的老人,走进武侯区十三幼时,拉着龚园长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年轻时要奋斗!”龚园长当即邀请徐爷爷,约定下次为幼儿园教师授课,让年轻一代从老教师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从老人岁月积淀的朴实话语中感悟力量。

让老人与孩子共融,并非简单地将两个群体放在一起。老人天然“隔代亲”,在教育孩子时可能会过于热心,而幼儿的学习依赖好奇心,如何平衡两者的互动?这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导。教师的角色悄然转变——从课堂的“主导者”升级为“资源整合者”和“协同育人者”。他们细致观察每一组代际互动,当老人教学方法稍显生硬时,便巧妙介入,用游戏化方式调整节奏,既保留长辈的经验传授,又守护孩子的探索乐趣。

“通过分析这些记录,老师们可以真正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而不是靠想象。”王美玲强调。如今,在物理空间设计上,武侯区十三幼开辟了专门的“代际教育中心”,设置了适合老人和孩子共同活动的桌椅、游戏设施等。

“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其敬老美德不应只体现在活动中,而应从校园到家庭再延伸到社会。”王美玲说道。

目前,该园正在申报《代际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未来,武侯十三幼计划将这一模式深度融入社区:举办剪纸展、开展公益市集,邀请社区老人扩大参与面……谈起未来规划。龚园长表示将继续开展代际教育的课题研究,总结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代际共融的温暖,在徐中辉爷爷的笔下化作了一首质朴的诗。这位94岁的退休老教师,在首个银龄开放日活动中,孩子们拉着他体验陶艺、参观果园的欢快场景,让他感慨良多。回到吉福院后,他立马提笔写下一这首诗——

“幼儿园里设备良,超出多地中学堂。

运动器材满院有,各式工具挂满墙。

从小培养爱劳动,长大方能建国防。

现代儿童真幸福,吃穿不愁体健强。”

/data/storage/Upload/cditvcn/2025/04/14/a1aba9ae-c2e5-4929-b3b7-69e057b892c8.jpg

这所幼儿园真正打破的,远不止那堵物理的墙。当孩子围着老人学剪纸、听革命故事时,传统价值观悄然复苏;当老人被稚嫩的声音唤作“老师”,他们的价值感亦被重新点亮。成都市武侯区第十三幼儿园也正以“沐光生长,幸福绽放”的办园理念,从“封闭的学园”蝶变为“社区文化枢纽”,让尊老爱幼的风气如涟漪般扩散——这或许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最温暖的答案。(李林 周钰)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