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心五幼以儿童之名,“筑一方生长天地”
环境,是教育的另一种语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在幼儿园的方寸之间,每一处角落、每一件材料、每一面墙面,都承载着教育的温度与可能。2025年4月10日,成都市双流区怡心第五幼儿园以“‘区’味时光,‘域’见童年”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充满深意的区域环境创设评比活动。这场活动不仅是教育智慧的碰撞,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环境真正服务于儿童成长”的深度探索。
从“成人视角”到“儿童视角”的转身
评比中,各班级打破传统“美观优先”的思维,将“儿童视角”贯穿始终。
小班仿佛一个被精心呵护的“童话小屋”
中班环境像一个“微型社会”
大班区域凸显“挑战与自主”
打破边界,让教育自然流淌
打破空间界限的设计,让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场景,而是形成“经验链”,激发幼儿的迁移能力与创造力。
幼儿用石头绘制的“守卫”成为“植物乐园”的主角。种植区的生长记录表与科学测量工具相连,幼儿能通过对比数据,发现“阳光与植物生长”的秘密。
从“装饰”到“留痕”的教育哲学
评比中,教师们逐渐意识到:真正的环境创设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幼共构的成长印记”。
留痕:让环境“会说话”
墙面上不再是教师的范例,而是幼儿的涂鸦、照片、问题卡。
留白:给想象以空间
教师们学会“克制”:阅读区仅提供少量绘本,留下大块空白墙面供幼儿续编故事;建构区撤走固定模型,换成可自由组合的单元积木。这种“留白”传递着对幼儿自主性的尊重。
从“评比”到“生长”的长效机制
评比的终点并非奖状与排名,而是教育观念的革新。教育,是让每一面墙都成为“会呼吸的生命体”。这场评比,让老师们看见:最好的环境不是精心雕琢的“作品”,而是留有遗憾、允许试错、包容生长的“未完成态”。当环境真正成为儿童探索的“脚手架”、表达的“记录本”、思考的“催化剂”,教育便实现了其最本真的意义——让每个生命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自然舒展,向阳生长。(江蕾 王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