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文为媒,杨柳小学与丹东小学携手共研智慧课堂

2025年04月17日 14:54
摘要:2025年4月15日上午,随着胡静老师充满感染力的开场,成都市杨柳小学语文公开课《自相矛盾》拉开帷幕。

“欢迎同学们踏入‘智慧故事展’的殿堂!这里汇聚了跨越古今的思维火花,照亮昨天、今天与明天!”2025年4月15日上午,随着胡静老师充满感染力的开场,成都市杨柳小学校语文公开课《自相矛盾》拉开帷幕。课堂以“明察秋毫,洞悉人物思维”为核心,通过读、思、照三重任务设计,带领学生穿梭千年文言,破解逻辑谜题,探寻现实启迪。语文组的全体教师及丹东小学校的语文老师们一起线下、线上观摩了这场融古文研读与思辩实践于一体的智慧课堂。

课堂以“智慧故事展”情境切入,学生化身“古文解谜人”,通过阶梯式诵读任务层层深入文本;聚焦“鬻”“誉”“弗”“立”等关键字,通过指名读、对比读、回文读扫清障碍;借助《守株待兔》《王戎不取道旁李》经典句式范例,学生自主划分《自相矛盾》停顿,齐读中感受文言韵律;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组词替换”等方法合作解字义,同桌互讲句意,师生合作诵读巩固理解。其次是走进文中人,教师以楚人语言为线索,引导学生化身“楚国街头观察者”,让学生默读勾画楚人推销矛与盾的台词,入情入境模仿吆喝,体会夸张语气背后的逻辑漏洞;小组合作填写“路人质疑表”,分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可能结果,通过“盾破”“矛折”“皆存”“皆折”四种假设,推导楚人言论的悖论本质。然后从文本走向生活,教师抛出“万能溶液”案例:“爱迪生会如何反驳年轻人?”学生秒答:“那你要用什么容器装它?”随后,学生分组列举“促销广告夸大其词”“砍树造纸前后矛盾”等现实案例,在“古文—生活”的双向映射中深化理性思维。

课堂中,学生通过同桌小组合作、讨论、讲一讲故事等活动,积极参与,展现了较强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们一致认为在讲故事的环节,让学生演一演,能更好地表现自相矛盾,同时也能让课堂更加活跃。

教师们还一直认为,本节课层次清晰,任务驱动性强。“将‘思维训练’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既遵循‘字—句—篇’的传统路径,又创新融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逻辑侦探’和‘生活反思者’,真正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ata/storage/Upload/cditvcn/2025/04/17/a8198e78-ffb8-4203-80f1-e7f2da5d9244.png

本次集体教研活动不仅为胡静老师的公开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也为杨柳小学和丹东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们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通过点评与指导,教师们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自相矛盾》的课堂虽已落幕,但思维的涟漪仍在延续。杨柳小学和丹东小学的语文组将继续以古文为媒,在诵读中传承文化基因,在思辨中培育理性精神,为“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改革提供了生动范本。未来,两校将继续互动交流,深挖教材中的思维密码,让语文课堂成为点亮学生智慧之光的火炬。(李林 胡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