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育人花样多,西芯小学把课堂“搬”进博物馆
当古蜀农耕智慧遇上谷雨节气,会演绎出怎样的文明对话?
2025年4月20日,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携手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以“谷雨”为引、以古蜀文明为脉的跨学科课程,展开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对话。学校将课堂搬进博物馆,让学生通过听、看、画、学、做等多种手段,探索古蜀文明的奥秘,深刻感悟节气的智慧。
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与带领下参观博物馆后,以“谷雨”为引子的探秘课堂正式拉开帷幕。
国学课堂以“汉字解码·节气探源”开篇,许晓琴校长以甲骨文“雨”字为切入点,生动解读了“谷雨”节气的由来和“雨生百谷”的深意,将学生们带入了古蜀文明的神秘世界。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聆听了古蜀杜宇王“教民务农”的传说,还通过浮萍始生、布谷鸣啼、戴胜栖桑等自然现象,感悟了“谷雨三候”背后的农耕哲学。随后,瞿代之副校长引导学生们分析了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探讨了古蜀先民如何克服耕种难题,并通过模拟种植实验,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了节气对农业的深远影响。在美术教师康洁设计的“时空对话·文创赋能”课程中,学生们以河沙勾勒甲骨文、以红豆点染农人身影,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古蜀元素的“谷雨劝农图”。
馆校共育 让文明薪火永续
博物馆是历史的“活教材”,学校是文化的“播种机”。馆校合作打破了课堂边界,让文物“说话”、让节气“生根”,这种沉浸式学习正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沃土。金沙遗址博物馆教育负责人表示,此次课程是馆校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通过将考古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我们让青少年亲手触摸文明脉络,真正实现了‘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许晓琴书记表示:“党员教师既是文化传承的践行者,更是红色基因的播种人。我们以谷雨为媒,以金沙为桥,让党建与传统文化教育同频共振。”活动中,党员教师团队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从文物解读到农耕实践,从艺术创作到总结升华,处处彰显“党建+文化”的创新融合,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辐射区域学校,开展师徒结对工作。
跨学科协同育人百花齐放
一直以来,西芯小学高度重视节气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学校将24节气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打造“芯”教育体系下的特色传统文化实践课程。该课程以“节气里的读写”为脉络,打破学科界限,有机结合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通过“探节气密码”“绘春景”“书春意”等主题项目,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变化、体验传统习俗。
同时,学校结合不同节气的特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涵盖手工制作、实地考察、科学实验等多种形式。例如,在芒种时节,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农田参与播种和收割,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在霜降时节,学生们会走进公园观察植物的变化,并进行绘画创作,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邀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节气文化讲座和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天文、气候、物候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够深入领悟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们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在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二十四节气为轴线,开发更多系列跨学科课程,构建‘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不断努力。”学校党支部书记许晓琴说道。相信在学校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节气课程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丰富的滋养,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