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发布2025年科技创新班招生章程

2025年06月18日 16:38
摘要: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位于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是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高新区于2009年9月联合创办的全封闭、住宿制公立高完中。

招生代码:20005

学校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位于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是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高新区于2009年9月联合创办的全封闭、住宿制公立高完中。学校现已形成“一校三区”(尚丰校区、天骄校区、清水河校区)办学格局,于2020年成立了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2023年5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地处川蜀文化发源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美丽的清水河畔,毗邻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十九所高校以及华为、京东方、英特尔、西门子、飞利浦等数十家五百强名企,具有良好的人文地理优势及科技创新教育资源,被誉为 “大学中的卓越中学、中学中的启蒙大学”。

20250618_135302_184.jpg

班级名称

科技创新班

20250618_135302_185.jpg

培养目标

1.立足“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力,终身学习力和卓越表现力的现代公民,为学生未来全面奠基”的办学目标,培养人格优秀,志向高远,以报国、强国为己任的科中学子。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初步具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性能力,促进学生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3.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为他们能够在特定领域内取得卓越的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创新项目中协调资源、组织团队,实现共同目标。

5.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解决全球性问题和跨学科项目的能力。

20250618_135302_186.jpg

招生计划

30人

20250618_135302_187.jpg

招生范围及报考条件

招生范围:成都市

报考条件:

1.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立志成为卓越科技工作者或科学家。

2.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浓厚的兴趣或爱好,并有一定的基础。

3.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有扎实的基础。

招生方式

1.按成都市2025年相关招生政策,本项目班最低分数线为普通高中填报志愿指导线(普高线)。

2.通过成都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统一平台“成都招考”填报第一批次志愿,投档学科为“物理+数学”(按两科总分从高到低依次录取),若两科总分相同,优先录取中考成绩(不含加分)较高学生,其它情况按照成都市2025年相关招生政策执行。

招生流程

1、网上填报

6月19日9:00-20日17:00,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凭用户名、密码登录“成都招考”,点击“志愿填报及录取查询”进入“第一批次各类别志愿填报及查询”,选择第7类进行我校项目班志愿填报。(注意考生端口关闭后不能再修改、放弃项目班志愿)

2、平台投档

根据网上填报结果,结合中考分数、投档规则,确定录取结果。

3、录取查询

7月4日在成都市招生考试网查询录取结果。学校电话通知被录取考生以及报到相关信息。

学校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西区)西源大道合源路6号。【公共交通:地铁二号线、地铁四号线、有轨电车二号线。自驾请导航“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清水河校区)”】

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

组长:

王志勇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党委书记

成员:

唐仕平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副校长

向宝泉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副校长

孙忠志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副校长

唐志哲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副校长

李鹏程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副校长

余光华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招办副主任、德育处主任

杨帆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教导处副主任

2、搭建一流创新教育教学团队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校利用“四大融合”(即“大学与中学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学校与街道社区融合、学校与家庭融合”)创新办学模式,融合各方教育教学资源,实施 “321”导师工程:为每班配备班主任、助理班主任、生活班主任(3班主任制),聘请著名科学家担任学术导师,聘请世界500强高新企业高管和工程师担任生涯导师(双导师制),聘请双一流高校学长担任领跑学长(1学长领跑制),学校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拔尖创新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生态。

3、整合资源、开放办学

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在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中,强调科学文化与思想修养相结合,全面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学科知识培养与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

选修课程丰富多样:充分利用电子科大等高校资源,开设多领域的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图书馆、校园网、计算机房、各院系实验室等面向项目班学生开放,提供学习资源支持。

跨学科创新发展:变革教学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通过开展各类研学课程(登峰计划,英才计划等)、强基课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组织与领导能力、创新能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