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协同育人,七中育才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
10月30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西部行暨新一轮推广应用工作培训活动”在成都举行。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领导走进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开展现场考察与交流。成都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谭文丽,锦江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区教育科学院院长蒋晓明,区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邓小兵等领导陪同出席。作为成都市成果推广应用实验学校,七中育才系统展示了以“一体两翼”协同育人为核心的劳动教育探索与成效,呈现出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家校社协同为路径、数字化评价为支撑的实践样态。




本次活动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统筹指导、中国教育学会组织实施,强调各地“一地一案、一校一策”推进国家级教学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在省市区三级教育行政与教科研部门指导下,持续把成熟经验引入校本场景,聚焦“可推广、可应用、可持续”的落地机制。

在七中育才教育集团校长藏玲的陪同下,与会专家、领导沿着一条承载育人理念、凝结课程智慧的参观线路,深入感受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全景生态。从校门启程,这扇“文化之门”打开的不仅是校园,更是育才教育理念的精神原点;走进卓尔书院,书香氤氲,课程思辨与人文气度交织,彰显学校“以文化人、以学促智”的办学气象;步入劳动教育专用教室与健康步道,师生在劳作与运动中体验生命成长的律动,诠释“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时代主旨;穿行文化大道,多维课程、特色社团与公共空间相互交融,构建了开放共享的学习共同体;走进心理中心、网校与智慧教育中心,科技与人文并行,数智赋能教学,呈现学校构建“数字生态课堂”的新格局。


整条参观路线,不仅是一场空间的行走,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度体验。每一步皆课程、每一景皆育人,七中育才以系统设计让校园成为立体展开的“课程地图”,以空间激活学习,以场景承载教育,在“润物无声”的日常中生动诠释了——空间即课程,路径即生态,校园即生活,处处皆教育。




在随后的专题汇报环节,学校专职副书记叶德元以《“一体两翼”协同育人:构建劳动教育新格局》为题,系统阐释了学校在学习常州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本土化实践路径。叶德元从“为何而劳”的时代命题切入,指出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中融通德智体美的关键枢纽。面对现实中劳动教育在时间空间、资源内容、认知行动与系统延续等方面的“四座大山”,学校提出“一体两翼”协同育人模式——以学校为“机身”发挥主导作用,以家庭与社会为“两翼”实现协同支撑,共同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在系统学习常州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提炼出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的“四项核心行动”:凝聚共识,构建“家校社联盟”;课程构建,打造“多元融合”课程体系;项目引领,开展“跨学科”深度研究;评价创新,实施“发展性”多元评价。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第十二届国家督学李瑾瑜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性点评。李瑾瑜充分肯定了七中育才师生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学校扎实的课程建设成果。他指出,七中育才学校的劳动教育理念先进、体系完善、实践扎实,不仅实现了劳动教育“实实在在落实到学校里”,更可贵的是学校在成果应用中并非照搬硬套,而是基于校情进行了再创造与再生长,形成了具有“育才特色”的本土化范式。
李瑾瑜还提出前瞻性建议:应在更宏阔的教育视野中,深化对劳动、职业、生活、人权等核心关系的系统阐释,拓展劳动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时代内涵,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基础性教育。

从打磨一把木凳的“大国小匠”课程,到守护母亲河的跨学科项目,七中育才的劳动教育始终与真实生活相连、与时代发展同频。学校以“一体两翼”为引擎,系统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让劳动成为学生“学会生活、体验创造、理解幸福”的重要路径。
站在国家级成果推广的新起点上,七中育才将继续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关键枢纽,强化课程供给、优化协同机制、完善数字评价,推动劳动教育与人工智能、未来产业深度融合,持续打造可落地、可迁移的“育才样本”,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具生命力的实践方案。(江蕾 杨静)


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803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