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徐扬谈成都银杏的“前世今生”(下):保护古树名木,传承自然遗产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12月11日 19:00
摘要:美景之下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银杏树在1983年的时候,成为了成都市的市树,也是成都的名片,银杏之所以能占据成都市树的地位,它的一些特质帮了大忙,而且在成都还有很多和银杏一样的古树名木存在,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少不了它们的功劳,这一期公园城市·大咖说,我们继续邀请到了成都市植物园园林工程师徐扬,和我们一起关注公园城市中银杏的故事。

银杏因何成为成都的市树?

徐扬表示,成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园林绿化发展,想选拔成都的市树市花。但在当时,评选市树需要先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需要植物是乡土树种,二就是必须为成都的本土物种,三是要在成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最后还要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而银杏完美符合以上所有标准,所以最终成功被选为成都市树。

白果虽“臭”但内含玄机

银杏虽美,但也有不少市民朋友对银杏果散发的气味难以忍受。“我们在市区闻到掉落的银杏果,味道比较臭,那是因为银杏果外面的那层衣服。由于银杏果种皮里面含有一种名为丁酸的化学物质,所以在它揉烂之后,便会发出一股脂肪变质或是水果腐烂的臭味。”徐扬说,对于白果散发的气味可能普通民众会觉得难闻,但是对于像比松鼠这样的动物来说,这样强烈的气味其实蕴含着开饭的信号。这也更好的帮助银杏传播了它的种子,这也是银杏能够繁衍至今的一种生存智慧。

相信不少朋友应该知道,银杏果也叫“白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且还是不少著名美食的主材料,如白果炖鸡、白果银耳粥等等。针对每年银杏季许多市民捡拾市区园林绿化的银杏果这一现象,徐扬建议大家尽量不要捡拾地上的银杏果和银杏叶来食用,因为园林绿化上的银杏果和银杏叶,并未经过可食用标准检测。同时,为了景观效果,可能还会喷洒一些药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家里食用的银杏建议前往市场采购。

成都古树名木9540株  银杏总数排名第三

在整个成都,除了银杏,还有许多其他的古树名木。据成都植物园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全市古树名木共有9540株,其中古树9484株,名木56株。目前古树公园已建成4个,在建3个。古树按保护等级分:一级古树201株,二级古树676株,三级古树8607株。

魏新才 摄 图源: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

与此同时,成都各大区市县皆有古树名木分布。其中,都江堰市以1844株的总数占比第一,桢楠数量最多,共有2577株,柏木、银杏紧随其后。另外,在数据公告中,还有黄葛树、樟树、皂荚、红豆树、罗汉松等古树名木纷纷上榜。而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古树名木,《成都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已在今年6月正式实施,今年三月,成都市首个市级古树公园——熊猫小镇红豆古树公园也已正式开园。这些都为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了重要支撑。

多措并举,做好古树名木保护

谈到关于成都在保护银杏这样的古树名木方面,徐扬表示:“首先是要制定相应的古树名木管理条例,做到在管理的时候有据可依。另外还要明确古树名木的权属关系,将养护管理细化到单位和个人。第三,管护单位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巡查。”同时徐扬认为培养一批古树名木的管理人才,让保护工作可长久持续的进行下去也尤为重要。“为此,成都植物园近年来召集了一批古树名木保护方面的一些科研人才,他们每年都会对成都所有的古树名木进行一些调查。在了解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后,依据每棵树的生长状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徐扬说,如果相关古树名木管理单位,有任何防治上的问题需要帮助,也可以联系成都市植物园,届时会有专业人员前往协助解决相关问题。

观赏性景观打造与公园城市建设相辅相成

春天望江楼公园中盛开的海棠花

夏天文化公园中的荷花开得正艳 图据成都文化公园

秋天木芙蓉吐艳迎客,美丽蓉城“锦”上添“花”

初冬,成都银杏飞舞处,满目醉缤纷 龚全意 摄

随着公园城建设的不断推进,除了银杏落叶这样一直广受市民喜爱的时令美景,成都的生态和景观在近年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都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和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这也孕育了非常丰富而多样的植物资源。比如,冬天赏梅,春天赏桃花、海棠花、梨花,夏天赏荷花,赏紫薇花,到了秋天赏芙蓉、赏银杏,如今成都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景观。”徐扬是,这些品类繁多的本土物种就造就了成都丰厚的生态本体资源,也为成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了成都这座城市极佳的包容性。

公园城市的生态改善,每个季节都有着各自的色彩,美景之下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树木花朵遍布在山野林盘公园、湿地以及河流一草一木,让我们感知到这座城市的发展之变,生活之变。

上期回顾:

专访徐扬谈成都银杏的“前世今生”(上):解锁“活化石”的生命密码>>

主持人:张稷

看度-公园城市频道记者:赖小敏、唐崇甦、陈康杨

编辑:傅洋

版面编辑:陈轻语

责任编辑:雷启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