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坚:落实公园城市理念 彰显公园城市特色

来源:看度新闻 2021年07月30日 19:10

7月9日—8月7日,《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公示草案)(以下简称“规划”)公开征集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改革后成都第一部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多规合一”总体规划,必将对成都未来15年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坚进行了解读,认为规划充分融合了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和系列研究成果,“落实了公园城市理念,彰显了公园城市特色”。

以下为专家解读全文

2018年2月,习总书记视察成都作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的“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近期公示的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公园城市全面融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内容框架包括十二个章节,从突出公园城市绿色发展、打造公园城市乡村样板、提升公园城市宜居品质等方面充分彰显了公园城市特色,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充分尊重自然地理特征,优化空间结构,构建大美公园城市总体形态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指导航向。

为此,规划的一大亮点是深入分析了成都自然地理特征,突出“两山、两网、两环”生态格局的保护,尤其对龙泉山西侧和东侧耕地形态、耕地质量、光热条件等的空间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少占西部精华灌区等角度,提出了推动市域空间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分区差异化发展战略。

由于平原城市空间拓展阻力小,很容易导致单中心、圈层式、摊大饼发展,为避免产生这一问题,规划充分依托通风廊道、绿道蓝网、田园绿楔等实现引风入城、引绿入城,形成城园交融的组群化、组团式公园城市总体布局,实现城市自然有序生长,塑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同时,强调保护好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并突出生态价值转化,规划提出建设超过16000公里的绿道网络,构建自然生态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3大类、50余种的公园体系,推动场景营造,形成“公园+”、“绿道+”发展新模式,打造可进入、可参与、可消费的高品质空间体验。

二、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打造公园化最美乡村

2018年习总书记调研成都明确提出“要走在乡村振兴前列”的重要指示,成都有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厚土壤和先进经验,新时期结合公园城市建设,如何更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新的时代命题。

规划在扁平化重构公园城市城乡空间格局上做出了积极探索。

一是整合地缘相近、产业相似的镇、村,全域划定景区型、农业型、综合型等类型的城乡融合发展单元,充分发挥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节点带动作用,系统整合林盘、农业园区、景区等空间资源,统筹土地、产业、人口等各类要素优化配置,增强乡村发展的聚合力。

二是提出依托天府绿道、旅游轨道、主干通道等,串联特色农业产业、文化资源、乡村景观等形成5条乡村振兴走廊,通过品牌塑造、场景营造、文化彰显,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三是提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空间布局优化、林盘保护修复、大地景观再造等,增强乡村发展动力,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

三、率先明确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锋城市,推动公园城市全面绿色转型

2020年9月,习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为此,规划立足成都碳排放特征,围绕“减源-增汇”,首次系统提出了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领域作为成都降碳减排和绿色转型的工作重点,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和生态碳汇两大能力。

成都深刻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新的机遇,明确提出建设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打造一批碳中和试验区、建设碳中和实验室以及构建“碳汇天府”机制等一系列重大行动,抢抓机遇,超前布局,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

四、推动“重大公服”和“基本公服”两头发力,使公园城市更有“显示度”和“温度”

近年来,成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GDP突破1.7万亿,位居中西部副省级城市首位,但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却日益凸显。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成都现有常住人口2094万人,年均增长58万人,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的需要。

这次规划的一大变化就是,打破以往“以廉价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就业和人才”的传统发展逻辑,转化为“聚人-营城-兴业”的新模式,坚持把更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公园城市的根本宗旨。

其一,围绕重大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提出在全域统筹布局高等级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10类重大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性设施,以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和核心功能。

其二,精准匹配人们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和特色需求,构建了“基础保障类、功能提升类和特色类”三种类型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其三,充分关注未来社区发展趋势,首次提出具备十大特征的幸福美好公园社区。

其四,是制定攻坚行动计划,明确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现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全方面增进市民福祉。

其五,是进一步提升公服配置的弹性,充分考虑到人口流动性和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明确提出按照规划常住人口上浮20%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五、坚持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推动公园城市内涵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发展进入增存并重的新阶段,在资源要素紧约束的背景下,推动城市存量挖潜和内涵提升,既是城市保持自身特色与活力的现实需要,也是城市演进规律和营城逻辑的客观要求。

规划很有特色的一点就是明确提出“在小空间上做大文章”,强化精细化空间治理,创新探索城市集约高效利用新模式,通过植入休闲载体、运动场所、强化景观设计等方式,将高架桥下空间、街角空间等打造为“多样有序、惊喜不断”的金角银边,实际上对每个城市而言,这类空间的规模总量并不少,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消除安全隐患等大有好处。

规划提出从“拆改留”到“留改建”为主导的更新改造方式,“点式切入”,以针灸理念推进的更新改造策略,在推动城市更新改造上更加理性,更有针对性。

此外,规划还强调地下空间的分区开发和分层管控,以增强城市韧性;创新以TOD引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实施高效集约的TOD综合开发,打造全球TOD典范城市,进一步提升空间集约利用水平。(内容综自成都规划自然资源)

海报设计:李宁

版面编辑:孙雨彤

责任编辑: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