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雷锋精神 共创文明典范!锦江区掀起“学雷锋”活动热潮
在第60个“雷锋日”来临之际
锦江区掀起“学雷锋月”活动热潮
以实际行动学习和传承雷锋精神
共创文明典范
喜迎大运盛会
↓↓↓
“锦城新少年” 体验文旅志愿服务活动
为深入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进一步关爱辖区未成年人成长,引导孩子们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时代新人,3月4日上午,由锦江区文化馆和锦江区文化馆·音乐表演分馆联合开展的“爱成都 迎大运”2023年锦江区“锦城新少年”未成年人文旅志愿服务系列活动首场活动——“惊蛰”节气体验在活水公园举行,30余名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由志愿者老师带领孩子们在风景旖旎的活水公园进行了一番游览,随后大家来到公园小广场,体验惊蛰“雷神击天鼓”里的“蒙鼓皮”习俗。为了给孩子们降低难度,手工老师选择用环保的一次性碗盘拼接“造”鼓,并一步步引导孩子们造型、上色,最后形成独一无二、五彩斑斓的自制小鼓。10岁的冉雨涵向记者展示了手中的小鼓,她笑着说道:“相比春分、大暑,我觉得惊蛰是个‘小众’的节气,但因为参加了今天的活动,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也了解了不少有趣的习俗,好像穿越回了古代,不知不觉熟记了千年前的中华文化密码!”
如此诗意的评价,也得到参与家长的认同。“万物萌芽的季节,孩子们来到城市中的公园,感受时节的变化,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领略传统习俗的魅力,再把这份生机勃勃传递给更多人,我认为很有意义。”一位家长说道。活动最后,孩子们还学习了惊蛰“宜吃梨 ”的习俗,认真聆听了老师讲述的雷锋同志的故事,受益匪浅,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雷锋精神,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文明。据悉,接下来,锦江区文化馆将积极整合各特色艺术分馆和各街道分馆优势资源,持续开展“锦城新少年”未成年人文旅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围绕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举行11场不同季节、不同习俗的活动,通过“文化传承+互动体验+内化理解”的方式,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式,拓宽文化惠民服务年龄段,有效提升全区未成年人的文化艺术素养。
校社联动 让学习雷锋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3月2日,锦馨社区联合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开展了“童馨同行”——“弘扬雷锋精神 · 争做时代先锋”志愿服务活动。
下午两点,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有序的到达了集合地点,听说要去陪伴辖区的独居老人,给他们带去温暖,孩子们都表现的兴致勃勃。首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小志愿者们在居民之家重温雷锋事迹,上了一堂生动的新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主题课。随后,孩子们被分为三个组,分别进入辖区6位独居老人的家中,为他们表演了节目“杜甫在成都”,与他们耐心的聊家常,嘘寒问暖。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老人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真挚的笑容。贺爷爷表示希望孩子们能认真学习,多学文化,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家住锦馨家园B区的彭奶奶开心地说道:“感谢孩子们的陪伴,感谢社区和学校能够关心我们老人生活,我在这个社区过的很幸福。”
“此次学雷锋活动,旨在把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让学习雷锋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锦馨社区负责人介绍,今年社区还将加大与学校的党建联建,在各个领域加深联动,共同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是成都小雷锋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3月2日下午2点,书院街街道华兴街社区联合和平街小学在纯阳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向雷锋致敬·我是成都小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现场,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开始打扫纯阳观街区卫生,有序清理卫生死角。记者在现场看到,同学们有的扫地、有的打水、有的在擦花架,大家不怕脏、不怕累,干劲十足、乐在其中,不一会儿,整个街区干净了不少。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同学还向过往的行人发放了文明公约、垃圾分类宣传单,提醒过往市民遵守文明公约,坚持垃圾分类,此外,同学们还向沿街商铺发放倡导公筷公勺宣传单、建议大家用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倡导文明风尚。
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习雷锋做好事帮助他人,让雷锋精神永驻校园。
当天下午,书院街街道福字街社区也开展了“向雷锋致敬·我是成都小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者王老师为四年级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弘扬雷锋精神 · 争做时代少年”校外辅导课。通过讲雷锋故事,读雷锋语录,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诠释“雷锋精神”,引导他们用行动延续雷锋品质。
上完辅导课之后,在福字街社区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分成两组来到空巢老人朱爷爷和李奶奶家,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为空巢老人送上牛奶,陪老人们聊天,并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同时,朱爷爷也给孩子们讲述了雷锋故事,引导孩子们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好少年。“孩子们的到来温暖了我的心。”空巢老人李奶奶开心的与孩子们聊天,鼓励小小志愿者要好好学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编辑:陈怡君(实习)
责任编辑:冯天赐
审核: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