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新成果 共拓新路径 共谋新发展 公园城市特色植物研究应用成果发布
2023年11月28日,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主办、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承办的“第三届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成果发布会”成功召开。国内植物研究专家、公园城市管理者、在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100余位代表在线下齐聚一堂,12万人次线上观看,共享特色植物研究应用新成果,共拓植物资源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共谋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牢记总书记嘱托,通过特色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做实、做细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四川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者们的心中。2021年,依托四川植物资源优势,以生态资源赋能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指导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于搭建“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之间架起合作桥梁,打通特色植物从资源挖掘、基础研究,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蜀葵、川赤芍、小报春、太平花、白及等特色植物出现在成都街头。今年5月,被成都市民误认为是“假花”的二环路高架桥“网红”月季,正是在“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桥梁和孵化器作用下,经由专业团队筛选所得。
2023年是“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成立的第三年,也是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联合各界资源,在特色植物领域深耕的又一个年头。今年,在乡土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特色植物的创新性研发与景观植物多样性构建等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
乡土植物,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公园城市生态产业发展意义非凡
发布会上,学术领域杰出代表、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启翔,就乡土植物的研究应用展开专题演讲,分析了乡土植物研发的价值和前景,并提出了乡土花卉开发利用的策略和有效路径。他指出,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历史极端逆境考验仍能生存和健康生长的植物,比外来植物更具有潜在的适应当地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应对极端逆境的能力,具有鲜明地域和文化特色,是地域性景观形成因素之一。他强调,四川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可用于观赏的花卉种类繁多,特有种类突出,资源优势为四川乡土花卉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启翔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同样提到,成都市域有高等植物233科1412属445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4种,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野生花卉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还存在花卉自主选育创新品种少、市场占比低等问题。因此,亟需加强本土特色花卉的开发与利用,做优做强蓉城花事品牌,推进花卉产业生态价值转化,促进花卉产业发展与公园城市建设同进共荣。
“发光”“低维护”“耐阴”“新品种”,本届发布会关键词抢眼,特色植物研究应用成果绿色低碳、科技十足
推动发光植物研究,扩宽植物研究新领域。发光植物是许多通俗科学作品中的一个出现形象,自从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昆虫荧光素和人工合成的生物素基因导入其他植物体内,使其产生较强的荧光或发光效果,发光植物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2023年,“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针对目前发光植物颜色单一、发光时间不可控、发光效率低等缺点,应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构建了一条包含黑暗诱导表达系统、蓝色和绿色发光基因以及多植物转化系统的发光人工染色体,首次突破了超大型载体的拼接和组装技术,可实现大于80kb的超大型载体构建。这项研究培育创制的稳定发光、发光颜色多样、发光时间可控的都市发光观赏植物,为我们深入了解光感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平台,也为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多的科学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林宣
开展长效、低维护植物景观研究,传播新时代背景下的景观哲思。为打造低碳长效节约的低维护城市植物景观,推动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常态化应用,“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与四川天艺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低维护植物景观实施路径:首次面向成都建成区展开植物资源调查收集、引种驯化、评价筛选、乡土植物营建技术等研究,构建起基于不同应用目标的乡土植物应用研究体系,并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成都建成区绿地中进行应用示范,构建出群落稳定且具有本土气质的植物生态展示园。这样的景观新模式为乡土植物的现代化应用和公园城市独具一格的景观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川天艺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艺生态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高平
发布小报春新品种,打通特色植物生态价值高效转化之路。近年来,成都作为一个新兴的国际化大都市,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级甚至世界级展览和活动,花卉氛围营造需求增多,特色花卉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积极整合资源,一头链接资源端,一头链接市场端,在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上展开探索与实践,秉承价值转化的理念,联手四川农业大学贾茵副教授团队,持续开展我省极具代表性的乡土特色花卉小报春的培育研究。其中“蜀红”“傲冬”“粉沉香”3个品种已于今年4月获国家林草局授权新品种权,也是全国首例报春花属授权。在双方持续合作和共同努力下,“瑞雪”“飞羽”“胭脂蜀”3个小报春新品种已向国家林草局提交了新品种权申请。这些新品种具有观赏价值高、抗逆性强、花期长、生态幅广等多项优点,获得了业内的一致认可与好评,突破了我国报春花卉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种占领的“卡脖子”难题,也为川花发展起到了引领性作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将继续在报春花属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新品种开发上“深耕”,打通川花品牌的产业化和国际化之路,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
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 贾茵
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 陆思羽
新时代,公园城市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任重道远
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成果将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将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全国花卉业发展规划》《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等相关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助推成都科技兴花,促进花卉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将继续探索新的种质资源、新的技术创新和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乡土植物相关产业更为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为成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