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是分了吧!
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从“一个筐”到“四个桶”,从“要我分”到“我要分”,从“无人问津”到“人人参与”……近年来,垃圾分类“新时尚”已逐渐融入到锦江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人拥有的“好习惯”。
自2021年以来
锦江区以
《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为主线
以精细化管理为路径
以生活垃圾
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
不断完善生活垃圾
投放、收集、运输、处置
全流程分类体系
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营造人人参与、人人知晓的
良好氛围
通过分类之举
让市民生活更有质感
全域覆盖、科技赋能
推动“一个筐”变“四个桶”
分类投放,是垃圾分类的源头。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点,是将垃圾分类向纵深推进的第一支点。
记者走进位于岷江路1668号的锦东庭园小区,门口公示栏上清晰地展示着垃圾分类宣传单,小区内随处可见垃圾分类标语,垃圾分类的宣传氛围十分浓厚。
来到小区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已经有不少居民在这里倾倒垃圾。据现场居民介绍,此处为封闭式投放点,每天早晚7:30—9:30定时开放,居民在规定时间内才能进行垃圾投放。
“刚开始不太适应,慢慢就习惯了,现在每天都带着孩子分辨各种垃圾,真学到了不少东西!”在近两年的分类生活中,大部分小区居民从最初的不适应、不接受,逐渐转变为了可以准确分辨出各种生活垃圾的类别,并将此当作一种生活乐趣。
像锦东庭园里这样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在锦江并不是个例。锦江区持续开展分类投放点增补和功能升级改造,截至目前,全区居民小区设置分类投放点2530个,建成标准化投放点1802个,并配置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车辆300余辆,覆盖全域的投放点为垃圾分类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阵地保障。
垃圾分类“新时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锦江还在垃圾分类智能化上下功夫,不断优化垃圾分类投放设施。
走进成龙路街道华新社区东城美地小区,一组蓝绿相间的垃圾分类智能回收柜格外“吸睛”——柜体分为四色分类收集区,柜身的智慧屏上安装了二维码扫描模块和人脸识别模块,也能直接输入用户电话号码进行识别,方便居民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投放。
现场,只见“滴”的一声扫码成功,可回收物分类箱自动开盖。垃圾分类投放完成后,投递重量即刻显示,积分也同步到账户,可用于兑换各种礼品。分类投放、查询积分、兑换礼品……这样的一套循环,为居民的垃圾分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我们通过‘数智’融合,在提升居民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不断升级分类收集、分类收运设施,有效提高垃圾分类效率。”据区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锦江区已在摩玛城、橡树林、锦东庭园等小区成片区试点智能投放箱体,投放智能回收设备100余台。
源头减量、变废为宝
促进垃圾减量分类
分类是目的,减量是关键,利用是手段。以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锦江区通过不同手段分类处置厨余垃圾、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等各种类别,促进垃圾减量分类、变废为宝。
在繁华的春熙路商圈,各色美食数不胜数,但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也不容小觑。如何收运处置厨余垃圾?位于财富中心的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站便是一个“好帮手”。
走进处理站,随时都能看到工作人员将从商圈餐饮商家处收集的厨余垃圾倒入厨余垃圾生物降解设备中。在经过卸料分拣、破碎挤压脱水、输送机、生物菌混料仓、高温好氧发酵仓几个流程后,厨余垃圾就地变身,成为有机肥和生物柴油。
同时,锦江区还在怡心园、锦城尚苑等居民小区发动群众通过制作环保酵素、打造景观小景、厨余垃圾堆肥等方式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在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的同时,实现厨余垃圾就地处置再利用。
大件垃圾的去向、处置通道不明,一直是垃圾分类中的“难点”,是时常困扰居民的“烦心事”。
手机上点一点,专人上门回收......今年9月,一场大件垃圾便民集中收运服务周活动在锦江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好处理的沙发、衣柜、床垫等大件垃圾,只需在APP上预约,就有专人上门提供收运服务。考虑到部分老旧小区存在存放空间不足的情况,锦江区还分别设置了大件垃圾存放点,方便市民就近临时存放。
据了解,锦江区规范大件垃圾收运处置,在全区设置11个大件垃圾集散点,居民可通过电话、天府市民云等方式预约大件垃圾市场化收运服务,将大件垃圾投放到小区临时堆放点或街道大件垃圾集散点预约收运。同时,还以街道为单位建立了大件垃圾收运工作微信联系群,相关单位通过工作群发布收运需求,收运公司安排现场收运。目前,全区平均每月收运处理大件垃圾约900吨。
在有害垃圾的分类处置上,锦江区完善居民家庭端有害垃圾回收,组织社区、物业公司对小区有害垃圾收集设施进行完善。通过张贴有害垃圾分类指南、组织有害垃圾收集日活动等形式,宣传有害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居民有害垃圾分类投放。目前,区环卫清运中心已建成1处有害垃圾暂存点,各环卫作业公司均配置有害垃圾专用收集车,满足有害垃圾分类收集需求。
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打造垃圾分类示范标杆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包含诸多环节,强化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合力”是关键。
开展垃圾分类社区大讲堂宣讲培训活动,组织全区11个街道基层工作人员及居民进行视频学习培训;发动党员、物业、退役军人、热心居民等志愿者,深入小区院落宣传垃圾分类常识;开展垃圾分类开放日活动,带领市民探寻各类垃圾的“前世今生”......近年来,锦江区以“四进”为支点,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坚持示范引领,夯实群众基础,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持续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类格局。
如今,在锦江区,生活垃圾分类已纳入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素质教育,编入校本课程,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围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主题,锦江区已开展系列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今年以来,全区共开展宣传活动340余场。锦江区还建成锦江区环卫清运中心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和成龙路街道垃圾分类宣教展厅,二者均入选四川省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在锦江,民众已逐渐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者和监督者,垃圾分类已变成居民们的“新日常”。
据了解,下一步,锦江区将按照“一补三抓”,补短板强体系、抓行业促减量、抓重点惠民生、抓产业促循环的实现路径,重点开展“十大攻坚行动”。努力形成多元共治、全民参与、标准健全、能力充分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推动锦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前列。通过垃圾分类,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品位锦江·幸福城区”成色更足、品质更高。
编辑:康安琪
责任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