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灭火,成都为森林装上“消火栓”
遇到火情用水来灭火这是常识,但是在森林防灭火中,如何找水、蓄水、快速用水却是个不小的问题。成都因地制宜,通过建设森林消防水池、优化森林消防物资配备、强化人员队伍培训等举措,不断提升以水灭火能力,并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进行“空天地人”立体监测,织密森林草原防灭火安全网。
以水灭火,如何找水、怎样用水?
成都的森林覆盖率超40%,特别是在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当下,成都已经进入森林防火期,在此期间林下植被枯黄干燥,空气湿度低,再加上防火期内有春节、清明两个节日,野外用火频率增加,存在一定的森林火灾隐患。
“相较于人为开设隔离带、使用风力灭火机等传统的灭火方式,以水灭火是扑救森林火灾的最佳选择,在众多灭火手段中成本相对较低,具有经济高效、安全、不易复燃等特点。但龙泉山的地下水源相对较少,扬程较高,不易直接抽取水源进行灭火。要实现以水灭火,首先得解决水从哪里来的问题。”市公园城市局执法防火处副处长姜鸣介绍说。
森林消防水池的建设为以水灭火提供就近的水源
1月11日,记者在龙泉驿区山泉镇钟家山森林管护站附近看到,三个银白色的森林消防水池十分显眼。“我们将可燃物较多的地方划定为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根据重点区域周边是否有自然水源,选择原地打孔进行防水泵抽水或者消防车运水。同时又根据传统砖混结构的蓄水池蓄水能力差等原因,相关部门经过研调后在重点区域内修建了成本较低且蓄水功能较优的装配式消防蓄水池。”姜鸣说:“在山区内交通方便、便于取水的道路节点建设森林消防蓄水池,再运水上山进行储蓄,解决了‘水从哪来’的问题。同时,我们配备了相应的森林消防水泵车等设备,使重点防火区域内能就近取水、快速用水灭火的目标。”
以水灭火操作演练现场
据介绍,从2021年至今,这样的森林消防水池在龙泉山区域内已建成58座,在全市共布设有136座。根据设置地点及周边重点区域的划分,消防水池按容积分为10吨、20吨、30吨三种类型。根据森林消防水泵的管道配置,10吨的森林消防水池能灭火作战25分钟左右,30吨的则在40分钟左右。未来两年,成都还将以半径1000米范围内有森林消防水源覆盖为标准,加快森林消防水池的布设力度。
以水灭火,从无到有,稳步提升
近年来,成都按照“以水灭火”工作思路,努力提升以水灭火能力,购置储备便携式森林消防水泵、移动水池等以水灭火器材物资,在物资储备、人员培训上,均按照“以水灭火”的工作思路进行转变,但距离以水灭火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针对存在的问题,成都市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以水灭火扑救森林火灾能力建设的通知》,从以水灭火能力建设的路径、建议工作标准等方面,对全市以水灭火能力建设作了安排部署。力求不断完善以水灭火设施,推动以水灭火能力的不断提升。
据了解,2023年,成都市在全面推进以水灭火能力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建设龙泉驿区山泉镇、彭州市龙门山镇和大邑县鹤鸣镇建设“以水灭火”示范镇3个,每个示范镇获得划拨支持全地形水泵车2台。同时,14个有森林草原防灭火任务的区(市)县结合自身实际,支持建设“以水灭火”试点镇14个。在“以水灭火”基础设施建设上,2023年全市新建和修缮防火通道59.4公里,新建消防蓄水池136个,购置储备各类“以水灭火”物资装备1878台(套)。
人防+物防+科技赋能 不断织密森林防火安全网
以龙泉为例,过去两年,当地实现了防火期内“零火情”的预定目标,这正是多方发力的共同作用。龙泉驿区山泉镇林业服务站站长张甲明介绍:“我们整合了森林管护人员、城管、治安巡逻等力量成立山泉镇林区巡查游击队共110人,负责日常林区内整体资源管理;高火险期内还会增加125位志愿者,并在林区内设置66个卡点,额外设立58条巡查线路;目前,山泉镇共建立了10个森林管护站,护林员常年轮班24小时值班备勤。
据悉,龙泉驿区目前共设置了20个森林管护站,在林区要道、景区步道、散坟集中区等重点部位靠前设置卡口卡点120余个,并对入山进林人员、车辆进行严格检查登记、排查。截止目前,排查整治各类隐患问题95处,清理林下可燃物7000余亩,砍伐隔离带8公里。
森林防火检查卡点
除了人员配备,基础建设以外,科技赋能也是一大特色。据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森林防火与林业执法科科长刘正林介绍,“在森林防火方面,引入了林下红外探测项目,龙泉山安装了205个林下红外热源感应探头,当探测器感应到有发热点后会迅速报警,我们的护林员会立刻赶往现场处置。”目前当地已安装的林下红外预警报警设备205套、语音卡口52套、高空视频31套,已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可覆盖龙泉驿区95%以上的森林,初步实现规模监控、预警提示和应急处置“三位一体”。
成都市公园城市局牵头建设森林草原防灭火监测预警指挥云平台,科技赋能,不断织密森林防火安全网
此外,成都市公园城市局牵头建设的森林草原防灭火监测预警指挥云平台已进入正式运行,充分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负责林火监测预警、野生动物资源监测、监测预警指挥综合应用和监测预警指挥等工作。
记者:张静雯
编辑:冯天赐
责任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