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 >正文

公园城市看变化:让幸福洒满回家的路

来源:看度新闻网 2024年02月04日 11:51


2月2日晚7点,家住武侯区大学路的王佳下班后并没有急着回家。从地铁出站后,她放慢了脚步,走进一家书店选了几款春节的挂饰。早已和朋友约好时间的她随后又来到书店附近的一家中餐厅,惬意地享受着周五下班后的悠闲时光。这两年,王佳早已习惯每天下班后在回家的路上打卡各种店铺:“工作日我就转转书店,或者就沿着这条路散步,周末没事就喜欢和朋友在这附近的餐厅约饭,这条路上的几家网红餐厅和咖啡馆我全都打过卡,这里有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去年还新认识了几个朋友。”

1.png

武侯区大学路2.jpg

在成都,像这样充满烟火气和生活感的路既是人气街区,也是一条焕发着生机的社区绿道,它有一个温馨的名字——回家的路。截至目前,成都市民身边已建成了4000余条“回家的路”社区绿道,它们将社区与生态绿地、公园、产业园区等进行串联,打通了成都市民“回家的路”最后一公里,营造了多元化的文化体育休闲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也让市民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

曾经“路都不好走的老街”

现在是屡获殊荣的“街道博物馆”

成都人习惯把锦江南岸的大片区域称为“华西坝”,著名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就在这里。从华西坝地铁站A口正对面一路走进去,就是大学路。“大学路”因华西协和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而得名。早在100年前,这条“学历最高”的路就出现在了成都,它曾出现在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荣杜易于1913年绘制的华西协和大学鸟瞰图中,还曾出现在1926年华西协和大学的地图中,是一条真正的成都老街。对大学路曾经的光景,已在这里居住了40年的居民游素群了然于胸:“以前这里的菜贩子多,游商多,人车抢道,路也不好走,环境就更别说了。”武侯区跳伞塔街道南虹村社区副书记曾竞瑶也坦言,过去由于商贩较多,噪音扰民、油烟扰民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给社区环境治理等方面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大学路上,一组老照片诉说着这条路的历史过往.jpg

这几年,随着城市有机更新的开展,这条曾车多人多、连路都不好走的老街,开始了其不断蜕变的历程。

2019年,当地以华西坝独特的历史文脉为依托,打造了一条穿越时空的“时光之河”,用文字和照片细细梳理华西坝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一方面,我们对大学路保留了记忆中的街巷活力,有机串联起了锦里、耍都、音乐坊、望江坊等重要节点和社区绿道,构建以‘文化街道博物馆、地方创生新模式和开放式文化交流先锋地’为一体的最美‘回家的路’。另一方面,我们还引入了不同业态的精致小店,老牌资深网红店和新晋创意品牌汇聚一堂,业态色彩的提取、品牌文化的挖掘、店面橱窗一体化的融合设计,营造出丰富的社区绿道场景氛围。”在1月26日的成都市第三届最美“回家的路”评选活动现场,武侯区公园城市局相关工作负责人介绍说。

经过一系列改造,现在大学路上的街景特色明显,整个街区建筑的外立面以灰色、砖红色为主基调,将用中国风的砖、瓦,欧式的拱等通过现代化的演绎形成十分突出的“民国风”主题,充分尊重、融贯了周边中西风格的历史建筑群落。街面上,富有格调的店铺沿路而设,创意小店相继扎堆入驻为这条老街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一年四季,这条“回家的路”上都有不同的景致,特别是秋天,这里最为经典的梧桐景致与周围的历史建筑互相映衬,总让人有一种身处于外国街头的错觉。

武侯区大学路.jpg

如今的大学路,街巷与绿道,烟火与盎然相互交织,这条曾经的老街已蜕变成了一条一直在生长的“街道博物馆”,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这里打卡,也让不少在这里居住的“新成都人”感到惊艳。从自贡到成都来工作的凌大姐说:“每天上下班都必经的这条路年年都有新变化,居住环境的不断完善,也让我感到了生活的美好,我也逐渐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人迹罕至的泄洪道

化身家门口的“川派园林”

如果说大学路是老成都“西洋风”的代表与体现,那位于天府新区锦江西片区锦江和怡心湖之间的祥鹤社区绿道,则充分体现了中式园林的风韵。这条全程约3公里的“回家的路”由川心沟水街绿道和瑞祥路绿道再连接天府环宇坊组成,是贯穿祥鹤社区生活圈的生活生态绿廊。特别是祥鹤社区绿道的川心沟段,被当地不少居民称为家门口的“川派园林”“川心沟水街”,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数年前还只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城郊泄洪道。

天府新区祥鹤社区绿道俯瞰.jpg

社区绿道犹如家门口的川派园林.jpg

作为工程经理的何强和他的团队负责祥鹤社区绿道川心沟段的规划打造,他们因地制宜地设计了这条“回家的路”上的各类元素。随着附近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多,在对附近居民的诉求和生活习惯进行了解的基础上,他们又不断地进行完善。“我们发现大家都比较喜欢亲水,所以整个川心沟段的设计打造就突出了‘水’的概念,打造成一条具有生态园林特色的水街。这条路贯穿连接了附近四个大型居住区,孩子多,人流活动量大,我们又对周围的景观和儿童设施进行了打造。”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回家的路”上随处可见石犀、山水园林等传统景观元素,路中央的广场上,户外运动、儿童娱乐、休憩健身等设施一应俱全,每天下午4点过,这里是附近居民最为便捷的溜娃地。滑滑梯、跷跷板、趣味转盘等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老人们也喜欢坐在路旁的座椅上晒着太阳聊家常,或在周围的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道路两旁的商铺多为灰青色砖瓦,木结构檐廊古典雅致,在竹叶林遥相辉映下显得清幽古朴。而不远处孩子们玩耍的吵闹声、欢笑声、以及两旁的几家特色餐馆,让诗意的景色中又增添了几分烟火气。沿着这条社区绿道向东而行,沿途遍布便利店、书店、咖啡店、花店、宠物店、小酒馆等多元消费场景,步行至最近的社区大型综合体也不过10分钟。

儿童设施的打造,让这条回家的路上充满欢声笑语.jpg

在结合居住环境、娱乐环境的基础上,打造绿色低碳、活力多元、场景丰富的社区绿道,同步植入购物、阅读、社交等社区生活服务,随着这条“回家的路”的升级完善,生态宜居、社区管理等效益也在不断显现。

就在祥鹤社区绿道川心沟段不远处的大型社区商业综合体环宇坊,既是服务周围居民的商业体,也是当地社区开展党建活动、公益活动便民活动和文艺活动的公共空间。如在商场大门临街的一侧,一个约50平米的“爱心驿站”能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网约送餐员、出租车司机、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提供饮水、休息、手机充电、饭菜加热、临时避雨等爱心服务;综合体运营方也联动鹤林社区、天府新区青少年志愿队等建起了公益图书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提供免费借阅服务,定期开展公益课堂。鹤林社区工作人员郭田蓉表示:“这条回家的路既是附近居民多元复合的生活空间,也是业态丰富的消费空间,更是社区发展治理的共享空间。“就像是一条纽带,连接起了居民、商家、社区等多方群体,为社区发展治理不断赋能。”

幸福与品质不断延伸

2024年还将新建百条“回家的路”社区绿道

当前,成都正加快推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质量推动1.69万公里天府绿道加速成网,而“回家的路”社区绿道,则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如何吸引市民、游客走进公园、绿道,让大家都能充分享受成都公园城市的发展红利,“回家的路”社区绿道建设正不断地对此进行探索实践。

微信图片_20240126214659.jpg

在成都市民的身边,已建成了4000余条“回家的路”社区绿道。这些“回家的路”或串起了不同社区居民的烟火生活,或沉淀着丰厚的人文历史,或彰显着独特的生态之美,或蕴含着精彩的科技元素,每一条都是成都人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的纽带与载体。

微信图片_20240126214141.jpg

2023年,成都新建“回家的路”社区绿道815条,站在新的起点,成都又将有哪些新作为,人们又能有哪些新的期待?2024年,在建设串联城乡的绿道体系上,成都还将强化天府绿道与周边社区、重点生态区有机融合,推进环城生态区、锦江公园与周边区域功能融合,构建连绵有序、有效承载公共服务功能的城市绿道网络。今年,成都计划新建天府绿道800公里,新建“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条。

视频:曾维春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冯天赐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