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以上“居民”,锦江有这203位!
历经沧桑的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名木古树。它们环云耸翠、浓荫遮天,无声诉说着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也诉说着自己与自然、与文化、与人类的故事。
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记者了解到锦江区现存古树名木204株,其中古树203株、名木1株,“最老”的古树共4棵,树龄均为200年。
树与城
银杏镌刻锦江芳华
《城市的标识》一文中写道:“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市的性格。”历经千百年变迁的锦江,也有她在自然界中的忠诚守护者。
银杏见证着时代的流变,将自己的根系长进了天府文化,也镌刻着锦江的芳华。锦江的古树中银杏有149株,占总数的73%。在沙河街道塔子山区域,集中分布古银杏85株,占总数的41.7%,形成了塔子山银杏古树群。
塔子山、沙河有机组成了优渥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停留。其中,画家张大千曾在附近的望江宾馆内休养生息,画过窗外的那些银杏;近代诗人赖高翔也曾在这里结庐隐居,留下诸多佳作;著名诗人流沙河站在这片土地上时,也曾吟诵出了一首《成都东郊沙河赋》。
百年来,银杏年轮加了一圈又一圈,每一个春天,扇形状叶子的向外发散,都是一轮城市的变迁;每一次树根的向下生长,都把锦江的文脉向前带一步。贲园书库与银杏的故事,更彰显出了锦江的文脉风骨。
在和平街16号庭院最深处,有一座灰砖黑瓦的两层小楼,这就是被誉为“成都天一阁”的贲园书库。位于此处的两株古银杏树已有160年历史,他们见证着严谷荪父子费尽心思,穷毕生精力,倾万贯家产,历尽周折建设贲园书库的全过程。
1914年,修建书库的计划开始实施,从策划、设计、破土动工、书库建成、书籍转运、上架整理等,历时10年。所藏经、史、子、集皆备,并以奇书、精刻善本、孤本驰名海内外。“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正是贲园书库当年的盛况。张大千、于右任等名流学者,都是书库的常客。史料记载,张大千的《西园雅集园》《杨妃戏猫图》等作品便是在贲园书库内挥洒而就。自清末民初以来,四川战乱不断,严谷荪为保护藏书历尽艰辛。“1949年,成都解放后,严谷荪按照父亲‘不容有失’的遗训,毅然将全部书籍捐给国家。”四川民俗学家刘孝昌介绍,书库及全部藏书30余万卷,自刻书籍木版3万余片,各个朝代名人的书画、碑帖、文物多件,悉数捐献国家。
岁月浮沉,书去楼空。唯有两棵银杏依旧枝叶繁茂,数百年来,依然是它忠实的守望者。
树与人
李劼人在菱窠栽种桂花
城里的树很多,但锦江的名木只此一棵。
巴金先生说:“他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他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李劼人,代表作“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被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李劼人与锦江区有着不解之缘,他的一生,在锦江区留下了诸多漫步的足迹。他出生于经历司街,也就是今天的锦江区华兴东街,后又随母亲移居磨子街杨家大院,后院为今天的锦江区指挥街。他还在东大街崇德里设立嘉乐纸厂成都办事处,发展实业。又在东郊沙河堡修建的菱窠中居住、生活了24年。
1938年,为躲避日机轰炸,李劼人在成都外东十里沙河堡买下了菱角堰旁边的2亩多地,自己设计、修建了3间简易的“疏散房”。因屋前有一汪状如菱角的堰塘,将这里称为“菱窠”。
由于想念原来住宅院子中的三株桂花树,李劼人便将三株桂花树都移植到了“菱窠”之中。1962年李劼人先生去世后,其夫人便把这个住宅捐给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当时这里还不是文保场所,而是被作为库房和职工宿舍在使用。在这期间,三株桂花树连同一些李劼人的旧物都被转送出去了。1982年,成都筹备成立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从那时起便开始寻找这些散落在外面的李劼人旧物。经过多方考证,最终确定了桂花树被移植的地方。但由于当时移植桂花的工人不记得另两株桂花的具体位置,就只将这一株确定的桂花树移植回来。2002年10月,这株桂花树重回李劼人故居。此后的每一年秋天,桂花香都飘满了整个庭院。
如今的菱窠毗邻劼人公园,与周围的朝气蓬勃、热闹非凡相比,显得古朴而静谧。两三栋墙壁洁白的瓦房、高低簇立的树木、小桥流水、亭台轩榭组成了园林的主要景象。庭院里那株由李劼人亲手栽种的桂花树守望不语,与李劼人故居共生共荣。
树与路
为古皂荚树让路
当你经过锦江区顺江路,会发现一棵巨大的皂荚树悄悄地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为春天增添了一份光彩。当走近它时,你会被它那古朴优美的造型所吸引。黛青色的躯干粗壮有力,微倾的树干支撑起庞大的树冠,远望如绿绒大伞,枝梗向四面八方伸展。
这棵百年皂荚树高10余米,胸径大约50厘米。每当有车辆通过此路段时,都要刹车减速缓行,避开这棵百年古树。为了保证过往车辆的安全,大树安装了水泥基座,并设置了醒目的警示标识。
早在2000年,顺江路还叫半仙街,在没有改造前道路只有现在一半宽。那时这棵皂荚树为周围居民所栽种,见证着锦江河畔几代老成都人的生活。随着城市的向外拓展,交通压力也随之增大,这棵百年老树所在的片区开始拆迁改造,周围居民纷纷搬离,老宅子也开始拆迁建新房,同时三车道也拓宽为六车道,唯独这棵皂荚树保留了下来。
因为有碍交通,这棵树的去留一度引发议论。在2010年顺江路综合整治改造过程中,相关部门对该株古树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协商。最终在维护城市道路交通的顺畅有序和城市景观的美观和谐,又最大限度地确保百年古树的存活率前提下,将该株古树保留了下来。由此,它成为了繁忙顺江路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让路,为了一棵树,才有了这棵“钉子树”的存在。城市建设不再只是单纯地计较物质得失,同时也考虑到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棵静穆伫立的老树继续承载此地居民的情感和记忆,成为了他们独有的一份乡愁。
下一步,锦江区将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总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积极探索古树名木保护新路径、新模式,推动新征程上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助力“品位锦江·幸福城区”建设。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冯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