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都市现代林业改革的成都实践
森林有两头,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民生。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京召开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成都探索都市现代林业改革发展的做法被表扬。
集体林改是党中央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实践。如何探索都市现代林业改革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近年来,成都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特点,着眼林业产品功能加快向林业服务功能转变实际,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推动林业从“小资源、小产业”向“大市场、大效益”转变,以全省2%的森林资源实现全省近20%的林业产值。
升级打造“林业共营制”2.0
产业形态、服务体系全面升级
累计提供林业相关就业岗位122个,村民“保底分配+二次分红”81万元,户均增收17100元……这是崇州市道明镇红旗村村集体与季崧林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以来取得的成果。
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都持续创新构建“集体经济组织+多元主体+职业经理人+综合服务”的“林业共营制”2.0新模式。不仅支持林地股份合作社、国有企业、林业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开展林业经营;同时建立健全林产业多产合作机制,鼓励向森林康养、产品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开发等发展延伸。比如,金堂县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推进以油橄榄产业为主,林下经济为配套的林业产业发展,探索出龙泉山脉生态修复与生态价值转化的改革模式,其中截至2022年底,龚家片区油橄榄累计种植8600亩产业综合年产值突破5200万元,带动龚家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100余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脱贫前的8680元增长至2.8万元,实现由穷乡僻壤到富美乡村的华丽转身,龚家村油橄榄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荣获成都市首届乡村振兴评选活动“十大案例”奖。
邛崃市金河社区则与成都文旅邛州公司通过项目合作、股份合作、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多元利益联结模式,有效整合村、企、农三方资源,打造天府农趣乐园和白沫江河道游船项目,2023年村集体增收达450余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83元,比邛崃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1217元。
与此同时,成都还创新林业职业经理人培、用、管机制,搭建院校、机构、社会组织协同育人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吸纳高校毕业生、乡土专家等参与林业经营,明确职称评审、教育医疗、就业补贴等激励政策。目前,全市已认定初、中、高三级林业职业经理人108名,竞聘上岗82名,吸纳专业人才及团队12个,2名职业经理人获评全国林业乡土专家。
多元复合场景
多路径探索都市林业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营造以生态为本底的多元复合场景,成都东部新区打造“林子+院子”“森林+民宿”未来森林社区,蒲江县探索推进“林盘+田园商务”模式,崇州市探索形成了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满足都市居民休闲、康养、疗愈、学习、体验等多元化生态需求,是成都作为超大城市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的主要方向。
培育林业产业园区。聚焦花卉、竹、油橄榄、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制定林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引导形成“一园一片”“一核多片”发展格局。全市建成国家级林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现代林业园区2个,市级现代林业园区9个。
推进森林康养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盘休闲等复合产业,全市已培育认定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1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52个,省级森(竹)林人家36个,市级森(竹)林人家120个。
发展生态碳汇。建设全省首个生态碳汇科教示范基地,开发城市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清除、城市绿化等碳汇方法学,开发“碳惠天府”生态类碳减排项目40个,核证碳减排量5.58万吨,成功实现交易3笔,捐赠成都大运会林业碳汇4万吨。
此外,积极培育生态纪念林。在不破坏生态、不改变林地用途前提下,在龙泉驿区、崇州市、彭州市等地试点探索生态林地与墓地复合利用模式,2024年实现200亩示范区建成投用。
创新用地保障政策
智慧管理体系逐步健全
土地要素保障问题是林业改革发展的关键瓶颈,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要素制约。如何破题?
以问题为导向,成都着力探索构建精准化的林业用地政策,选取崇州、彭州、邛崃等地开展林业生产经营服务设施以及森林自然教育用地政策试点,除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外,允许林下空间适当设置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移动类设施,同步建立评估、规划、标准、审批、监管机制。崇州市在全省率先探索设施用地确权颁证,落实首单抵押融资授信100万元。
同时,结合智慧蓉城建设,加快打造公园城市建设管理智慧云平台,初步形成“1+3+5+5(即1套标准体系、3个数字能力底座、5张领导驾驶舱专题图、5个业务应用系统)”基础性信息平台构架,首次实现全业务领域数据信息整合互通并接入市城运中心数据平台,林草资源、自然保护地等专题图模型初步成型,“公园城市巡护APP”投用后可将绝大部分巡查工作从线下迁移至线上,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极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