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用指尖织补时光 用匠心守护历史
卷帙浩繁的古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历经岁月更替,那一纸繁华,逐渐爬满了时光的印记。在时间的考验下,大部分古籍难以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会产生虫蛀、霉变、絮化、老化等多种形式的破损,甚至纸散字碎,无法翻阅。
慢工出细活,修书亦修心。一本古籍的修复,不仅需要修书人具备扎实的修复技艺,还需要极致的耐心与细心。下午两点,阳光透过树枝晒向窗前,洒下片片星点。在一间面积不大的修复室内,李小英正一手拿着测酸仪,对着桌前的几份古籍做检测操作。“测酸是前期准备工作里比较重要的一步,随着时间的推移,酸化严重的古籍要先除去酸性,让它保存得更久,恢复得更好。”李小英向记者介绍道。
2021年,古籍善本传统修复技艺(熊氏技艺)获评锦江区非遗项目。作为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小英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40余年,其经手修复的古籍达万余册,包括宋、明、清朝代、全国各地及海外的古籍。
一本古籍拿到手,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望闻问切,如同诊断病人一样。前期先通过肉眼观察及仪器检测,给古籍做详细的修复方案,再根据方案备齐所需要的原材料,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打下基础。
一般来说,修一册书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小到调浆糊、揭裱修补,大到压平、按页码回页,每个步骤都不能马虎,其中,比较考究手艺的,就是揭裱修补。“根据古籍破损的程度,修补的手法也不一样,因为大部分古籍所使用的原材料都非常珍贵,一般我们都要尽量地还原。”只见李小英端坐在一张木桌前,先拿喷壶小范围地将一页破损的纸张慢慢喷湿,再用镊子撕开一旁已经配好颜色的新纸,小心翼翼地将其放置在一个又一个字体周围......这个步骤需要重复许多次,十分枯燥,李小英却没有一丝懈怠,神情专注地继续着手中的动作。
对于古籍修复来说,李小英认为极致的耐心、细心和静心,就是一种匠心。曾经有一本破损严重的古籍,残缺的字比较多,部分纸张与纸张之间,因虫蛀鼠啮等因素黏得特别紧,需要反复通过蒸的方式分开。为了修复这本古籍,她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还记得当时装订完整本书的时候,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十分满足和自豪。”谈起修书往事,李小英总是眼含笑意。
据了解,古籍善本传统修复技艺(熊氏技艺)团队共有十六人,目前修复古籍的总数已超过二十万册,其中大多古籍由于虫蛀、纸张老化等原因已经遭到损坏。古籍修复师在古籍保护中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十年来,李小英及团队对古籍的修复、收集、整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培养古籍整理专业人才和组织古籍整理科研队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开展古籍保护基础培训课,培养了近30位古籍修复员工。
大半辈子,李小英都做着同样的事情:修复每一页纸张的原貌,延长它们对抗时间的能力,让千百年来积淀在书中的历史文化,得以原汁原味赓续传承。“我希望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也会不断精进技艺,通过自己的双手为文化传承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李小英笑着说道。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