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 >正文

如何让自然教育延续更多的可能? 她们给出了答案

来源:看度新闻网 2024年06月12日 16:25

6月12日,记者获悉,由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组织开展的2024年度自然教育专业人才评价工作,经过评审共计20名人员入选“四川省自然教育导师”及“自然解说员”,来自成都市植物园的向可、李雨桐、黄婷婷、谭琲琳4名科普人员获评“四川省自然教育导师”。

图片1.png

自然教育是连接人与自然世界的重要桥梁,也是服务大众、服务青少年朋友、培养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多年来,成都市植物园建立了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和突出的创新能力的专职科普教育团队,并依托自身丰富的植物资源,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服务社会,打造植物主题特色科普教育体系。此次获评“四川省自然教育导师”的科普人员均有较为丰富的自然教育教学经验,通过积极开展自然课堂、植物手工、科普讲座等自然教育活动,为广大青少年讲述绿色生态、环境保护、植物科普的故事,不断激发参与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这个年轻的队伍中,成员们各有所长。既有热衷于植物疗愈的90后,也有始终对自然教育保持高度热情和浓厚兴趣的热爱者。在自然教育课堂中,这些教育导师们和众多孩子一起蜕变、成长,在一次次感受来自大自然熏陶与疗愈的同时,也收获了这份职业的使命感与获得感。

永葆热爱 让自然教育延续更多的可能

“自然创造了美,我们欣赏的同时,也成为了维护美的一分子。”在成都市植物园(成都市公园城市植物科学研究院)科教经营部负责人向可看来,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更重视在环境中的体验,往往更注重感受和理解。作为一名90后,向可幸运地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从如何把“一朵花”讲清楚开始,到后来考虑植物的疗愈等,越来越多的想法冒出来。“当第一次培养的优秀小小讲解员在成都市的讲解大赛中获奖,成人讲解志愿者们在园区的专类园滔滔不绝地给公众讲解植物故事的时候,我看到了自然教育延续的无限可能,很多人都可以成为自然的传播者,只要你愿意。”向可说。

图片2.png

对自然科普教育充满热爱的,还有谭琲琳。和向可不同的是,谭琲琳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源自她的童年,她形容自己更像是一个林间的“野孩子”。“很庆幸,从幼年成长到走上工作岗位,人生的起始、未来的很长时间我都可以一直做一个林间‘野孩子’。毕业后,我也幸运地来到成都植物园从事自然教育相关专业性工作。”内向的性格曾经成为了谭琲琳工作最大的绊脚石:“一开始,我每次带活动、讲解之前都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甚至一个人排练好多遍,才能保证一次活动顺利无误开展。后来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我进行一次讲解或带一次活动已经游刃有余。”为了让自己的知识不落伍,谭琲琳也会经常看自然纪录片、看科普书籍、推文,并报名培训班学习新的技能,时刻保持“新人”态度。未来,她还想带更多人一起做林间“野孩子”。

图片3.png

教学相长 汲取更多来自大自然的“养分”

作为自然教育导师之一的黄婷婷也在岗位中获得了锻炼与成长。“从刚开始的腼腆不自信到后期的落落大方自信表达”,这是科普讲解员这份工作带给黄婷婷的蜕变。刚开始为游客讲解时,由于专业知识少,也怕说错,她既不敢说,也不敢多说。慢慢地,她放平心态,打开自己,发现在为游客们进行科普讲解的同时,与游客的互动也可以让她学习到很多关于植物的有用知识点。2020年,黄婷婷又开始接触到科普课堂与园区讲解,开始了新的挑战。为了提升锻炼自己,她先后参加讲解大赛及各种自然教育培训的课程,并获得了荣誉,这让她渐渐地对这个岗位充满信心。“每次在课堂讲解结束后家长小朋友们过来说,这次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让我又学到好多知识.....我心里特别开心和自豪,也给了我莫大的动力和坚持的决心。”

图片4.png

作为国家级、省级、成都市和金牛区四级科普教育基地,以及众多在蓉高校教学实践基地的成都市植物园,多年来已逐渐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而系统的植物主题科普教育体系。2017年至今,已累计开发线上微课堂近30个,开发科普课程近40项。其中,“小小讲解员”系列科普活动已经连续开展4年。4年里,自然教育团队带领近200名青少年识春花,辨秋叶,学习讲解技巧,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在让孩子们对大自然保护多了一份责任心的同时,也让作为自然教育导师的教员们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

李雨桐便是其中的一名科普教员,她既是一名教育的参与者、组织者,也是见证者。李雨桐分享说,在这4年里,有不少孩子连续多年参与,从一开始自我介绍都怯怯懦懦,到后来自信十足地面向公众热情讲解,甚至成为了自己校园里的讲解标兵。“这个活动让我见证了许多小朋友的成长,看到了自然教育的意义所在和鲜明的工作成果,也是我工作过程中的成就感所在。”

图片5.png

谈及今后的规划,李雨桐认为首先要好好储备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设计符合青少年发展需求的自然教育课程,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力争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的教育需求。同时,还想多走出去,多学习,丰富自己的阅历。“终极目标是深挖一个自然教育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形成自己的品牌系列课程。”

(资料来源: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冯天赐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