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N”=小区向“新”而生
老旧小区品质提升工作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迎江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凝聚“一核多元”力量,以领馆区1号小区为试点,探索深化“小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其他力量”治理机制,实现了小区党组织强能、居委会业委会规范履职、物业服务提质的目标。
中和街道迎江社区领馆区1号小区位于成都高新区中和大道一段99号,始建于2008年,有5幢13个单元1442户,4495人,属于特大型小区。目前设有2个党支部、70名党员,37名微网格员。小区居民构成多元,收入水平较高,权利意识较强。
领馆区1号小区治理经历了由乱而治,由治而新的华丽蝶变。2018年前,小区治理面临着业委会涣散无力、物业服务质量低、小区环境脏乱差、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屋顶违建多等问题,业委会、物业、居民三者之间互不信任,矛盾重重。为此,迎江社区从找党员共协商着手,探索实施“1+3+N”协商治理方法,着力激活小区内生动力,探索了一条特大小区协商治理之路。
由乱而治,营造“近邻小区”
深化“微网实格”治理,推进小区党组织功能建设。社区党委实施“找党员”行动,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总支+下设支部”三级组织体系,“扫楼式”对接居民在物业服务、业委会组建、普法维权、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需求,依法依规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业委会,居民投票参与率超过90%,实现了支部书记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业委会主动作为,以公开招标方式引进新物业公司,组建小区邻里“互助队”,建立志愿者常态服务机制,设立“小区党群服务站”,发动党员、志愿者常态化开展邻里纠纷调解、群众意见收集、协商活动开展等,让“陌邻”变“近邻”。
“黄金屋”整改前
“黄金屋”整改后
由治而兴,营造“协商小区”
社区党委探索建立协商议事决策机制,推进协商议事规范化。定期召开“社区+业委会+物业+居民+律师”圆桌议事会,让多方意见充分沟通表达;在小区楼栋各单元口增设“回音壁”,建立诉求处理前、中、后督查处理机制;对小区事务、公共收益、维修基金等进行公示,满足居民知情权和监督权。依托阵地建品牌,推进多元主体入网入格。打造小区“议事亭”“黄金屋”等阵地,由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共建“十家连心桥”民生服务品牌,每月召开“连心桥”恳谈会,启动“十佳连心桥”微项目,建立小区民生微项目服务平台。推动省检察院、锦江监狱、高新法院及成都东卫律师事务所党组织与小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形成N个社会力量精准参与小区治理。
由兴而新,营造“品质小区”
在社区党委指导下,小区多方聚力营造信义治理新场景,成立小区信义治理小组(25人),对物业和业委会工作进行监督,有效动员居民参与小区微更新工作,居民为信义亭长廊、信义协商空间捐款2万余元,增设沙发、桌子等家具。对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开展信义治理专项培训,举办物业开放日等,让小区治理更加公开透明。合力开展品质小区场景营造。通过民主协商实施邻里中心、阳光绿地、信义长廊、共享花园等微场景营造,完成消防通道改造、安防设施提升等8个疑难工程,参与居民达600余人次。
小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
构建了“小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其他力量”的“1+3+N”小区治理结构,形成了党员+微网格员+居民骨干深度参与、14个楼道全面覆盖的联系服务机制,初步形成了楼栋有事找网格,网格受理必有‘回音’的良好局面。至今,已有10余家共建单位参与小区微服务项目。
小区协商文化进一步培育
近年来,小区共计开展“微协商”30余次,先后为居民解决设施修缮、违停整治、垃圾分类等治理难题20余件,“居民代表和信义治理小组协商确定项目内容——业委会发起资金募集——业委会委托第三方履行——物业负责后期维护和管理”的协商闭环工作体系。小区自组织队伍规模逐步壮大,排球队、太极拳队、走秀队、舞蹈队等自治组织热度不断提升,“生人小区”逐渐破冰,居民参与小区治理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
小区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依托“1+3+N”小区“微网实格”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民主协商优势,小区党支部、业委会和物业企业共同管好用好维修资金、公共收益达400余万元,实施小区消防改造、监控系统升级、高压配电柜更换、路网改造等基础项目22个,特别运用民主协商自治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全市重大安全隐患督办案件——小区消防维修改造,成为成都市首家通过居民自治顺利解决的治理难题。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冯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