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 >正文

林沙锥、淡背地鸫(dōng)——成都又多了两位新“鹏”友

来源:看度新闻网 2024年07月04日 17:07

7月4日,记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获悉,在2024年成都繁殖鸟类调查中发现了两笔成都市鸟类分布新记录,分别是林沙锥和淡背地鸫,成都鸟类“鹏”友圈再次刷新。

林沙锥,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易危物种,与国宝大熊猫的濒危等级相同。早在1836年林沙锥便由英国博物学家B.H.Hodgson根据采自尼泊尔的标本描述命名,但是在四川直到152年后才有国外鸟类学家在卧龙巴朗山发现林沙锥的踪迹。其行为习性极为隐秘,已知的繁殖地点屈指可数,是我国最为神秘的鸟类之一。

图片1.png

林沙锥(2021年5月22日,李斌摄制于大熊猫国家公园雪宝顶片区)

虽然林沙锥的身体形态与其他沙锥极为相似,但是它们的繁殖栖息地非常独特,仅限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此外,它们的鸣声也极具识别度,每天天黑之后和天亮之前会在空中进行炫耀飞行,同时发出响亮的鸣叫声。

林沙锥等鸟类的鸣声(2024年6月18日,余欢录制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

淡背地鸫,自发现命名以来很长时间内与四川淡背地鸫被视为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2016年,一项由中国、瑞典、美国等多国科学家合作开展的研究证实,这两种鸟类虽然很难通过形态进行区分,但是在鸣声和遗传方面差异显著,应属于两个独立的物种。此外,四川淡背地鸫栖息的海拔相对较低,非繁殖期在成都平原偶有记录,而淡背地鸫栖息地海拔相对较高,通常在海拔3000米以上靠近林缘的高山草甸繁殖。

屏幕截图2024-07-04154259.png

淡背地鸫(2024年6月18日,余欢拍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

2023年起,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在成都率先开展了繁殖鸟类调查试点,对占全市总面积59%的样区进行了系统性调查,基本掌握了成都城区的鸟类多样性的基本格局。今年,专家团队进一步完善调查方案,并对去年未曾涉足的地区进行了补充调查,以期通过两年的努力,获得一份完整的成都市繁殖鸟类地图集。

据悉,专家团队目前已经在71个调查样区内完成了586个调查样点,完成调查的样区面积共计6,204km2,占成都市总面积43%,覆盖了海拔397m的沱江河谷到海拔4,204m的高山流石滩之间各个海拔段和植被类型的栖息地,特别是在多处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开展实地调查工作,确认了一些信息来源不明的高山鸟类在成都的分布情况。

图片4.png

绿尾虹雉(2024年6月18日,杜军拍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

屏幕截图2024-07-04154358.png

棕腹大仙鹟(2024年6月18日,余欢拍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

屏幕截图2024-07-04154408.png

白眉朱雀(2024年6月18日,杜军拍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

在调查过程中共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分别是红喉雉鹑,绿尾虹雉,胡兀鹫;二级保护鸟类23种,包括血雉,红腹锦鸡,白鹇,小鸦鹃,水雉,林沙锥,灰林鸮,凤头蜂鹰,褐冠鹃隼,黑冠鹃隼,凤头鹰,赤腹鹰,松雀鹰,红隼,燕隼,金胸雀鹛,画眉,棕噪鹛,橙翅噪鹛,红翅噪鹛,红嘴相思鸟,棕腹大仙鹟,蓝鹀等。

编辑:王琴(实习)

责任编辑:汤蓉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