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 >正文

成都探索“节水型自然生境绿地景观”科学绿化新路径

来源:看度新闻网 2024年08月28日 16:52

截至目前,成都已连续一周发布红色高温预警。在40℃的高温天气中,人在户外尚且不敢长时间停驻且需不断补充水分,但位于成都市天府绿道中和湿地公园1号门的一大片花境植物在太阳的炙烤下,即便7天浇灌一次,仍能生机勃勃——这片绿地的打造,是成都市花木服务中心在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的指导下,所开展的适应高温天气节水型自然生境绿地景观科学绿化的探索实践。

图片11.png

图片22.png

节水型自然生境绿地景观模式,属于生态学与风景园林等多学科交叉范畴,是以“土壤-植物-微生物-动物”四个生态因子的创新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复合式立体种植的方式,开展的节约、生态、可持续科学绿化景观实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选择一些耐高温、抗逆性强且适合城市景观打造的植物进行景观打造,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中,通过各种生态转换的方式,使植物与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稳定、平衡的共生关系,即便少浇水也不影响它的生长和景观效果,从而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

图片33.png

紫叶芙蓉葵

图片44.png

香水合欢

图片55.png

红瑞木

图片66.png

假蒿和小盼草

今年7月,市花木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在中和湿地公园1号门营建了700余平方米的节水型自然生境绿地景观。该景观在植物配置上选用鸡爪槭、日本红枫、绣线菊、圆锥绣球等乔灌木,紫叶芙蓉葵、百子莲、花叶玉蝉、松果菊、蒲公英、常绿萱草等多年生花卉,白穗狼尾草、凤凰绿苔草、细叶芒、小盼草、柳枝稷等观赏草。试验证明,所选植物在高温天气的考验下表现出极强的生长韧性,且呈现出较佳的景观效果。

图片77.png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工作负责人在项目营建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

据介绍,种植初期,在连续40℃高温天气下,这一景观内的植物只需平均7天浇一次水。而同期其他的公共绿地花境养护记录,平均每1—1.5天就需浇一次水。采用节水型自然生境绿地景观模式打造的景观植物浇水频次及用量明显低于以往同期水平,达到节水降耗、降本增效的目的。

图片88.png

益母草在高温胁迫下的表现(8月24日)

图片99.png

夏枯草在高温胁迫下的表现(8月24日)

此外,景观植物在养护过程中,也不使用除草剂进行杂草灭杀,一方面通过植物品种的优选搭配,构建植物间的自然竞争关系;另一方面旨在建立土壤真菌和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促进群落发育,保护土壤环境安全,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持生物多样性。

“新模式的探索要遵循严谨性、科学性,目前我们正在对示范点位上所栽植的植物进行动态的观测和数据分析,这个观测需要涵盖春夏秋冬四季,经年累月的积累,在合适的时候我们会有第一批经过时间验证的节水耐旱植物进行公布。”据了解,为更加科学全面地分析该景观的抗逆性、节水性,工作人员目前正在对各项具体指标进行监测记录,监测结束后将根据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形成《成都市节水型植物景观群落模式营建指南》,以期对公园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市公园城市局一直持续关注和致力解决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问题,探索能指导成都全域推广发展的景观新模式。长效花境、低维护植物景观都是近年来力推的新模式。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彤介绍:“节水型自然生境绿地景观模式,是我们今年启动的一项新研究,目前只在中和湿地营建了示范点,我们将持续对示范点进行观测记录和数据分析,未来形成可以在成都全域进行推广和应用的成熟模式。”

下一步,成都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的原则,持续开展对节水耐旱(耐高温)植物的筛选及营造模式构建的研究,不断探索尊重自然、节约优先、因地制宜的科学绿化新路径,推动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汤蓉

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