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抗战时期成都机场始末! 这场讲座启迪国家安全意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9月27日下午,由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金沙讲坛”系列讲座在全国首条学习强国主题街区开讲。讲座嘉宾成都市社会科学院胡越英研究员,以《从成都到延安:抗战时期川西马特霍恩计划始末和启迪》为题,与听众共同回望历史,分享了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
在“金沙讲坛”讲座现场,胡越英从“川西B-29特种工程”“最高优先权:马特霍恩计划的缘起”“奇怪的行动:马特霍恩计划的实施过程”“马特霍恩计划的作用、影响、启示”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全球战略与核战略催生的马计划
胡越英介绍,二战爆发后美国吸纳了世界众多顶级科学家,开始实施“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及原子弹投放的B-29工程(B-29 Project)。1943年初,为了让B-29尽快完善,美国多次请求中国在川西建立B-29轰炸机基地,实施从成都出发直接袭击日本南部的 “马特霍恩计划”(Operation Matterhorn)。30多万包括妇孺在内的川西人民于1943年底至次年初的三月寒冬里为其修建4处大型轰炸机机场和系列战斗机机场,B-29才得以从成都出发对日本本土实施远程战略轰炸,并为原子弹的最终投放提供成熟的投放工具(B-29工程耗资30亿美元,比20亿美元的“曼哈顿计划”高出50%)。在中国实施的马计划因此在美国总体战略中拥有最高优先权、保密性,在马里亚纳群岛尚未夺回的1943年,马计划也因此成为美国必然的战略选择,而非美国史书宣称的所谓“鼓舞中国士气”“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的“奇怪工程”。

川西人民修建机场
为抗战作出贡献
胡越英提到,为马计划修建重型轰炸机军用机场的“B-29特种工程”在抗战时期川西30多处的机场群中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工程大、要求高,便于满足B-29超过60吨的起飞和降落,而且工期紧,必须在3月之内全部完工。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作为当时中国空军的大后方,尽管离日本本土较远,但相对安全、人力丰沛、地势平坦适合大型飞机起降。


四川省政府组织数十万民众力克时艰,在新津、邛崃、彭山、广汉4处开始修建高级别轰炸机基地。在建设中,四川人民以极大的坚韧和爆发力,不畏艰辛、不怕劳累、克服重重困难,在3月内完成施工任务。1944年6月15日,第一批B-29轰炸机群得以从成都附近各机场起飞,成功对日本八幡市钢铁厂进行了空袭,从而揭开了对日本法西斯本土进行直接轰炸的历史序幕。数十万川西民工参与的“特种工程”就是四川人民在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胡越英介绍,为了实施马计划,美国总统罗斯福多次与国民政府沟通向延安派驻军事观察组,其充分而必要的动机在于为川西B-29轰炸行动提供气象支持、为第二十航空队提供空地救援支持、保持B-29技术的先进性。
成都抗战记忆
启迪国家安全意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胡越英表示,选择这一主题作为主讲内容,是因为它串连起了从成都到中国、中美关系乃至战后世界格局等重要历史逻辑,这些史实在现代世界历史中具有强烈关联性。通过深入研究这一主题,可以从多个维度理解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我本来也是研究该领域。我认为对我们当下的启迪和作用就是培养安全意识,这个安全意识不仅是传统的国防安全,更是涉及文化、科技、网络、思想意识等更为广泛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延安美军观察组和其他空地援救小组在救人的同时,其更重要的任务是确保B-29的领先性,这就是现代战争中科技安全意识的一种体现。”

胡越英认为,我们今天讲述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客观认识、总结研究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警惕,全面提升包括但不限于国防在内的国家安全意识。因为通过纵横捭阖的战史、军史提高国防意识不是军迷的“特权”,而是每位国民的法定权利、义务和责任。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冯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