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 >正文

网络微短剧跨界融合:探索“微短剧+”多产业融合新模式

来源:看度新闻网 2024年12月06日 18:23

2024年12月6日,在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开展了网络短剧推进会,这是一次网络短剧创作经验的研讨会,大家一同探讨如何推进我省网络短剧、微短剧精品化规范化发展。

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呈稳步增长态势。去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亿元,今年预计将达到500亿元,且很快会超过千亿元规模,微短剧发展势头强劲、速度迅猛。今年初,广电总局先后实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品牌”等系列创作计划,引导各省市不断创新创优,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广电总局对微短剧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创作提升,不仅丰富了微短剧的内容创作和质量品质,更像是一条联通各方、赋能各行业的正能量纽带,吸引更多专业力量下场微短剧赛道,指向精品化。微短剧未来发展方向必然是精品化、主流化、合规化。

我省网络微短剧蓬勃发展,但仍存短板弱项

近年来,四川省网络微短剧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快速增长,更在质量和影响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这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四川省网络微短剧行业仍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弱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四川省网络微短剧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微短剧的创作和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长短视频平台的积极介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推动了微短剧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在内容生产方面,四川省网络微短剧题材广泛,类型多样,既有反映现实生活、传递正能量的作品,也有古装穿越、悬疑推理等热门题材。这些作品不仅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观看需求,也展现了四川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同时,四川省网络微短剧的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制作成本的增加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注重画面质感、音效配乐等方面的制作,使得整体制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川可以说是在政策、资源、环境、服务等方面有优势,但总体来看我省微短剧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在内容、传播以及题材角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微短剧市场生态较弱,产业没有形成规模,聚集效应不强,缺乏长久吸引力等等。

短剧创作要做到“不踩红线、坚守底线、勇攀高线”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微短剧的创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更要守住政治红线,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既要故事好看,也要胸怀时代大势,在保证故事好看的前提下,也应当考虑社会影响。从业者要提高政治站位、胸怀时代大势、弘扬时代主旋律,围绕重大主题、把握重大节点,讲好中国故事、四川故事。

短剧创作需站稳道德底线。微短剧正在成为一种网络视听的新形势,其蓬勃发展决定了观影人群基数庞大,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更肩负着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责任,要发挥网络文艺作品在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追求社会效益,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绝不能做市场和流量的奴隶。

短剧创作应追求品质高线。随着越来越多的影视专业从业者加入微短剧赛道,在强竞争中,我们必须努力,不比数量比质量,不比热闹比品质,不比低端比高端,通过高质量、有深度、负责任的创作,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品质和制作水平,让良币驱逐劣币,创作一批能代表四川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精品力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微能载三国三苏,短能揽九寨峨眉,剧能颂巴人蜀事。今后,省广电局将持续加强对网络视听内容的规划和引导,鼓励多元题材和形式的探索,持续以推优活动为抓手,推动网络视听内容百花齐放。相信在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微短剧发展后劲十足、未来可期。

编辑:邱雨馨

责任编辑:汤蓉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