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成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今天是第十二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看度新闻网记者从市公园城市局获悉,截至2024年3月底,成都已记录原生地天然生长的高等野生植物(维管束植物)3门192科1005属3139种;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765种,其中,兽类8目27科80属115种,鸟类22目81科282属577种,两栖动物2目9科21属32种,爬行动物2目15科29属41种。
2024年,蝴蝶专项调查中,共记录7科108属231种;野生植物调查过程中,发现全缘护蒴苔等四川省新记录苔藓5种,美丽独蒜兰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成都新记录3种;鸟类调查中,发现新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等鸟类记录12种;两栖爬行动物调查监测过程中,发现“成都滑蜥”动物新种,刷新了成都物种记录。
野生动植物数据不断刷新的背后,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进程中,成都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保护修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实践。
“数”“智”赋能 以科技之力守护野生动植物栖息
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创新应用,越来越受到行业内的重视和社会关注。在成都,野生动物的监测与保护手段也依托智能科技不断优化升级,即便是人类难以到达的野外特殊环境,也能实现野生动物的常态化监测。
在远离成都闹市区的野外,只要有野生动物出现,事先布置在野外的多个智能红外相机端口,就能依据目标区域热能量变化拍摄捕捉照片视频,为工作人员实时回传数据。通过收发基站无线实时上传至服务器数据库进行智能比对,结合动物学和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还能进行物种和个体识别研究。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通过红外相机拍摄、低海拔地区实时监控系统在线监测、红外相机自组网和实时传输技术等手段,实现了有效地掌握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排除人为干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时回传数据中,接连发现了野生大熊猫、小熊猫、藏酋猴、黄喉貂、绿尾虹稚等大批珍稀动物。
红外相机野外安装
野外声纹监测技术是对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的有力补充。2023年底,成都已开展鸟类声纹监测工作,收集到各种鸟类鸣叫的声音并识别出鸟类物种。所有的数据会统一到存储平台,通过已构建的AI识别模型进行智能比对,识别分析并保留需要的鸟类声纹。
鸟类声纹采集设备
除了地上的监测,野生动物在天上的活动轨迹也能掌握。通过对收容救护后恢复健康的猛禽,佩戴小型卫星追踪器后再放归自然,卫星追踪设备就能揭示猛禽迁飞通道及其生态习性,为鸟类保护提供科学支撑。通过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成都不断完善生物本底数据,提升了野生动植物日常巡护及监测保护效率,不断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
野外红外相机实时回传的动物活动视频影像
“爱”“情”加倍 用心用情呵护野生动植物繁衍
在成都动物园内,一只名为“盼盼”的朱鹮出生和成长过程都曾牵动人心。朱鹮,素有“东方宝石”“鸟中大熊猫”等美誉,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去年春天,动物园内的两对朱鹮夫妇开始孵蛋。然而,部分蛋在孵化后期不幸破损。关键时刻,工作人员迅速介入,采取人工孵化措施,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第一只朱鹮宝宝的诞生。
“盼盼”的两个月纪念照
然而,它的成长之路却充满曲折:“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养了没两天就发现它萎靡不振。咨询专家才知道是肠胃出问题了。经过兽医们的一番治疗,身体才渐渐恢复。但它的体质较弱,出育雏箱后赶上天气升温,又被热到了,趴在笼子里呼吸急促。当时大家都生怕它挺不过去。”据成都动物园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多番努力,这只命途多舛的朱鹮幼雏才又挺了过来。为了纪念工作人员对它的健康出生的期盼之情和成长的爱护之心,这只朱鹮取名为“盼盼”。时至今日,它仍受到众多市民游客的关心,人们纷纷去动物园寻找它的身影,时刻关注着它的日常。
今年2月19日,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毛冠鹿,出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的西岭雪山景区内。发现毛冠鹿后,保护站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它带回保护站内。仔细检查后发现,这只小鹿并未受伤且精神状态较好,工作人员猜测鹿可能只是误入景区。随后便将它放归了山林。偶遇各类珍稀动物的场景,对于成都人来说早已不陌生,野生动物频频造访的背后,是其栖息环境不断得以改善的最有力体现。
工作人员放归毛冠鹿 图据封面新闻
自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以来,成都片区就持续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之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部分重点生态脆弱区,采用封育、造林、低效林改造、林种更新等方式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内的各类问题,着力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此外,600多名一线巡护员们持续奔赴在巡山路上,数十年如一日地用心用情守护着大熊猫的家园,使大熊猫栖息地内数以千计的伴生动植物也同样得到了保护。
凝聚合力 共同谱写野生动植物保护新篇章
近年来,成都多措并举保障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目前,成都已建立涵盖市级收容救护中心、县级临时收容救护点的野生动物保护机制和救助体系;在涉野生动植物执法方面,成都持续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规范市场行为,严禁非法售卖野生动植物。
针对成都距瓣尾囊草、伞花木、圆叶天女花等9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编制一种一策保护方案,通过架围栏、设展架、建基地等形式持续开展一系列保护措施。在2024年的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系列活动中,成都市开展了极小种群梓叶槭野外回归活动,活动共放归梓叶槭实生苗300株,经过一年的生长,梓叶槭已经在野外落地生根,也适应了它们的新家。
保护野生动植物,成都还着力营造全民参与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氛围。2024年,市公园城市局与国家林草局驻成都专员办、省林草局、省野保协会等联合主办第43届四川省暨成都市爱鸟周主场活动,全年紧紧围绕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了36场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打造“趣探自然”“青龙观鸟”“青少年公众科学家”等自然教育品牌,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超8000人次,影响超4万人次。
编辑:邓莎
责任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