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爱新巴适”“发车”,筑双向奔赴幸福“港湾”
在高温炙烤的蓉城七月,一场为新就业群体“筑巢”的行动格外清凉。
7月21日,作为成都高新区民生实事项目,中和街道朝阳社区“爱新巴适”驿站正式“发车”运行,同步发布精准对接需求的“暖新服务清单”。现场30余名“朝阳铁铁”(骑手昵称)完成身份登记,超100位骑手与居民共赴暖新之约。这不仅是“暖新16条”政策的社区级创新实践,更标志着党建引领下新就业群体服务从“零散供给”迈向“体系化港湾”的治理升级。
党建领航
织就三位一体服务网
启动仪式上,中和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点明深意:“新就业群体是城市运行的‘支撑力量’,更是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她强调,街道将构建“党建引领聚合力、全域协同织网络、共建共享促融入”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推动服务向精准化、常态化、长效化跃升。
朝阳社区相关负责人现场诠释载体创新——驿站作为“三位一体”模式的物理枢纽,将联动商圈、小区、学校编织“1主站+N分站”立体服务网,让暖新服务触手可及。现场授牌的18家共建单位,成为这张服务网的关键节点,为后续近40项服务落地提供组织保障。
清单落地
“十”在巴适解急难愁盼
“医食住行学育资安乐业”——社区发布的暖新清单,用“十”个字精准锚定骑手核心诉求。这份由社区与共建单位反复打磨的民生答卷,将抽象政策转化为可感知的“十在巴适”体验。
“医”在便捷:成都高新区妇女儿童医院(成都高新区妇幼保健院)、好医生第一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与绿色通道;“食”有温度:驿站常备“爱新早餐”,活动现场更推出“送‘新’清凉”特色服务(西瓜、矿泉水);“学”助成长:中和职业中学承诺定制职业技能培训与知识讲座;“资”享安心:农商银行高新支行党委提供专属金融便民服务;清单中近40项承诺,如同40把钥匙,试图打开新就业群体在城市的“融入之门”。正如骑手李强感叹:“以前充电要找商铺,喝水靠便利店,现在驿站就是我们的补给中枢!”
双向奔赴
暖心港湾激活共治力
现场,一场情感与行动的双向奔赴同步启程。共建单位践诺:中和职业中学相关负责人表态“赋能职业成长”,将教育资源转化为骑手发展动能;骑手主动融入:李强代表“朝阳铁铁”发出共建宣言“从受益者变共建者”,承诺参与社区巡逻、应急配送等志愿服务;居民温情呼应:超百人参与的“为‘新’打CALL”祝福墙贴满手写寄语,“新语新愿”征集簿记录下骑手们“想学短视频剪辑”“盼子女暑期托管”的真实心声。
这场互动被居民王阿姨称为“暖流交换”:驿站送出清凉饮品,骑手回馈服务承诺,居民传递敬意支持。活动现场,30余名骑手完成身份登记,意味着他们正式纳入社区“爱新联盟”服务网格,从城市过客转变为社区治理合伙人。
启幕新程
深耕“民生实事”输出治理智慧
驿站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基层治理创新情感地标。不仅有专属IP“暖·YOUNG·爱新巴适”标识;有服务场景:“朝阳铁铁”早餐区、共享充电区、应急药箱构成基础关怀三角;有文化浸润:“送‘新’清凉”的西瓜摊点与“新语新愿”留言簿并置,体现物质精神双关怀。30余份身份档案与100余条暖心寄语,成为驿站启动首日最生动的民生注脚。
作为成都高新区民生实事项目,“爱新巴适”驿站通过“三位一体”党建网、“十在巴适”清单库、“朝阳铁铁”共治圈三重创新,探索出新就业群体“服务-融入-反哺”的治理闭环。未来,朝阳社区将持续拓展“1主站+N分站”服务半径,联动18家共建单位兑现近40项承诺,并依托骑手“社区共建者”身份激活网格末梢治理力量。当更多“李强”从驿站走向社区议事厅,这份“双向奔赴”的朝阳经验,或将为超大城市新就业群体融入提供关键解法。
编辑:邓鑫阅(实习)
责任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