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织就浪漫底色 现代活力点亮七夕 石羊街道开展系列七夕主题活动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8月27日,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盛乐社区与庆安社区同步上演“双场景”七夕主题活动:一场是面向青年的“沉浸式游园会”,以“非遗+邻里”碰撞出传统浪漫;一场是聚焦亲子的“童趣佳节”,用“民俗+互动”串起家庭温情。
青年沉浸式游园:共赴传统浪漫之约
8月27日晚,四川省妇女儿童中心一楼大厅灯火璀璨、歌声袅袅,盛乐社区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游园会在此拉开帷幕。60余名辖区青年穿梭于鹊桥布景与荷香灯影之间,在“礼衣华夏”“扇韵墨香”“心语寄情”等特色区域中,体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约会”。
“原来汉服的袖口高低、系带方式都有讲究!”在“礼衣华夏”体验区,首次穿上唐制襦裙的“00后”邱女士难掩兴奋。这里陈列着战国曲裾、唐制襦裙、明制马面裙等不同朝代的传统服饰,礼仪老师现场示范“揖礼”“万福”,青年们抽签组队完成“5分钟朝代穿搭挑战”,穿对衣、行对礼,即可盖下朱砂印章。“汉服不仅是衣服,更是礼仪的载体。”邱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参与者的心声。
移步“扇韵墨香”区,墨香与荷香交织,居民们执笔绘团扇、写心意,将自己的七夕愿景绘于素白的扇面上。“心语寄情”区化身“告白邮局”,粉色心愿卡与“情话盲盒”把浪漫值拉满:有人写下“今年脱单”的小小心愿,有人祈愿“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抽到“最想和TA做的事”情话卡的周先生现场给同伴送上拥抱,掌声笑声此起彼伏。“鹊桥寻梦”打卡区快门声此起彼伏,摄影师以3D立体鹊桥、荷花灯阵为背景,为居民定格最美瞬间,现场更邀请到一位汉服爱好者作为“大唐NPC”与参与者互动,一张张笑脸汇聚成社区的幸福图谱;非遗乞巧工坊以“穿针乞巧”故事开场,手把手示范缠花发簪、布艺发夹制作。丝线游走、玉珠点缀,居民围坐交流汉服配色与手工创意,一针一线皆成“巧思”。“原来七夕不只是爱情,更是女子巧手的擂台。”有居民带着女儿前来参加活动,发出如此感慨。
活动还首次引入“商家健康微课堂”:京东方成都艺云中心的眼健康保护、天轶锦城中医的花艺书签疗愈、锦欣艾嘉的中草药香囊制作……各爱心商家以五分钟“快闪讲座”分享“七夕养生”妙招,一对一解答膳食搭配、慢性病预防等问题,并赠送养生食谱,让浪漫与健康“双向奔赴”。
“我们希望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传统节日‘潮’起来。”盛乐社区负责人表示,当青年在汉服体验中读懂礼仪,在团扇绘制中感受笔墨温度,在乞巧工坊体会手工匠心,传统文化便从“课本里的过去时”变成了“生活中的现在时”;而青年们共同的文化体验,更让原本陌生的邻里多了份温暖联结。
亲子家庭互动:串起家庭温情时光
同日,庆安社区广场洋溢着欢声笑语。为弘扬传统文化、增进亲子情感,社区组织辖区20组亲子家庭,开展“巧聚庆安童趣佳节”主题亲子活动。从民俗签到到互动游戏,传统与亲情的碰撞,让这个七夕更添“家”的温度。
活动在“民俗文化创意签到”中拉开序幕。家长与孩子将写满祝福的红绳系上祈福树,一句句“七夕快乐”“阖家幸福”的心愿随红绳轻摇,为节日铺垫温馨底色。随后,“七夕文化微课堂”以生动故事与趣味问答,带亲子家庭穿越时空,从“牛郎织女”的传说到“穿针乞巧”的习俗,七夕节从古代到现代的内核演变,孩子们在问答中触摸传统文化的脉络。
核心环节的“亲子趣味活动”将气氛推向高潮。“爱的接力”中,家长背负孩子协力答题,知识传递与亲情交融;“蒙眼吃巧果”里,家长蒙眼喂孩子、孩子引导家长,信任与默契在摸索中升温;“气球运输”时,全家执扇护送气球,轻盈的气球承载着浓浓亲情;“鹊桥拼图”环节,亲子合力复原七夕主题画卷,在协作中感受传统节庆之美。“平时工作忙,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孩子一起专注做一件事。”带着5岁女儿参与活动的王榕说,“今天她主动给我讲‘织女星’的故事,我觉得这比任何礼物都珍贵。”
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共筑文化传承纽带
从盛乐社区的青年沉浸式体验,到庆安社区的亲子温情互动,石羊街道各社区以不同视角诠释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汉服上的纹样、团扇上的墨痕,更是青年们眼里的星光、亲子间手心的温度;它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次文化认同的唤醒。
当青年在鹊桥布景中穿起汉服,当孩子在祈福树下系上红绳,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书本中的文字,它以“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了连接古代与现代、个体与社区的情感纽带。正如石羊街道相关负责人所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青年与亲子这样的‘鲜活载体’,青年用沉浸式体验激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亲子以情感联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邓鑫阅(实习)
责任编辑:冯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