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 >正文

一方花园盛放邻里温情,看这个社区如何用“共建”钥匙解锁治理新境界

来源:看度新闻网 2025年09月15日 17:38

废弃水管改造的花架上绿意盎然,三角梅开得正艳,曾经被居民戏称为“被遗忘的角落”的闲置地,如今成为凝聚邻里情的公共会客厅。

沿着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新盛7号院向里走,一片缤纷跃入眼帘:三角梅开得热烈,薄荷罗勒散发着清香,废弃水管改造而成的花架上,绿植迸发蓬勃的生命力——这不是某个公园的一角,而是居民们亲手打造的“共建花园”。

“我们不只是想要一个漂亮的花园。”新盛社区书记赵彦蹲下身扶正一盆歪斜的三角梅说道,“更希望打造一个让居民重新连接彼此的公共空间。”这片占地不小的花园如今已成为社区最亮丽的风景线,谁也想不到这里曾经是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闲置地块。

从无到有,共建花园唤醒社区活力

在成都“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专项行动的推动下,肖家河街道持续深耕“肖+最美”计划。新盛社区的这片花园,正是该计划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项目启动初期,社区工作人员遇到了预期中的困难。“种花是好事,但我没时间”“我不会种”“种了谁维护”……居民的种种疑虑让项目险些搁浅。

面对这些难题,社区没有选择大包大揽,而是搭建了一个共商共议的平台,让居民成为真正的主角。社区组织居民一起画蓝图,挖掘院落里擅长养花的达人,鼓励大家共同参与花园的建设和养护。

随着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居民被这种参与式治理模式所吸引。陈嬢嬢就是其中之一:“我一直梦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没想到在社区的支持下,我的梦想实现了,我非常愿意为院落花园养护发挥余热。”

如今,她一有时间就会到花园转转,成了最尽责的“护花使者”。像陈嬢嬢这样的居民志愿者已经有二十多人,他们自发排班,负责花园的日常维护。

社区共建花园不仅改变了社区的环境面貌,更改变了居民的心态。从最初的观望质疑,到现在的主动参与,居民们完成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以小见大,治理模式创新带来连锁反应

小花园带来了大变化。随着花草一起生长的,还有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曾经对垃圾分类不屑一顾的住户,现在会主动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曾经因电瓶车停车问题争吵的邻居,也养成了一起讨论如何合理规划停车问题的习惯;曾经陌生的上下楼邻居,现在因最美楼道打造商议出了和睦邻里情。

社区的趁热打铁,将绿地管理中的协商机制拓展到社区治理的其他领域。从花园怎么建到停车怎么管、垃圾分类怎么做,居民逐渐习惯了“有事好商量”的民主协商方式。

完善“居民提议、社区搭台、多元共建、成果共享”长效机制,让新盛社区的面貌实现了真正的蜕变升级。

共建共治共享,小花园蕴含治理大智慧

共建花园的成功实践,体现了肖家河街道基层治理的创新思维。它不再是传统的“政府出力、居民享受”模式,而是形成了“居民提议、社区搭台、多元共建、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

这种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抓住了社区治理的核心:以人为本,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当居民发现自己能够真正参与决策、改变环境时,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新盛社区书记赵彦表示:“共建花园只是起点,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居民的协商意识和自治能力,从而解决更多社区治理中的难题。”

花开四季,温情常在。新盛社区的这片花园,不只有花开花落,更见证了社区从“居住区”到“共同体”的美丽蜕变。在这里,每一株植物都承载着故事,盛放着邻里温情;每一位居民都是园丁,用爱与责任共同滋养着这个叫做“家”的地方。肖家河街道的实践表明,当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角,再普通的社区也能绽放出非凡的光彩。

编辑:邓鑫阅(实习)

责任编辑:冯天赐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