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助力乡村振兴,科技赋能让小产业有了大作为 ——2023“时代光影 百部川扬”活动赴德阳什邡调研实记
“是不是用脚踩的哦?”当得知要调研一个酸菜制作产业园时,2023“时代光影百部川扬”进基层媒体团的大家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疑问。7月13日,媒体团走进德阳什邡,深入了解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
“企业+农户”助力增收,产业配套是关键手
7月13日上午,媒体团来到了位于什邡马井镇的道全老坛酸菜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已有近40年的历史,与著名的方便面企业“统一”进行合作已超过20年。2002年10月,公司与统一集团(中国)共同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包老坛酸菜蔬菜料包,成为了统一集团战略合作伙伴和统一方便食品蔬菜包最大配套供应商。2022年该公司年产值突破4.48亿元。
公司负责人周厚成介绍,道全在制作酸菜过程中使用的芥菜、辣椒、生姜等主要用料几乎都是与本地的村民合作,与他们签订保底协议,如果当年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则按市场价收购,低则按保底价收购。“这样保障了农民收入,老百姓愿意种,愿意合作,也保障了我们用料的稳定性。而且老百姓也可以来我们园区上班。对他们来说,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工资薪金收入,双份收益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保障。”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开始至今,道全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共带动周边33660户农户25470亩左右蔬莱种植,人均单产季增收2000元以上。目前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公司务工人员超过500人。
“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并非是道全一家这样做,在距离马井镇不远的湔氐镇,有一家生产木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昊阳农业。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陕西商洛市考察调研时表示:“小木耳,大产业”。种植木耳已经有三十余年历史的湔氐镇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该产业,产出了占全国总量61.4%的黄背木耳,种植规模达2.3亿袋,连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这里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黄背木耳之乡”。昊阳农业就是该镇最具有代表性的黄背木耳生产企业。
同样是木耳,黄背木耳有哪些不一样?公司负责人吴东向我们介绍说:“黄背木耳口感脆爽,煎炒煮不易变形融化,适合用在火锅、串串和冒菜这样的川味特色美食里,也是鱼香肉丝的首选用料。”
吴东表示,他们公司采用的同样是与农户签约,农户在公司低价买种子回去培育,到了收获的季节,公司就上门收购。“我们现在签约的农户大概有3000户,他们每户的规模至少是3万袋,1袋木耳最后不管是鲜的还是晒干,至少能产生2块钱左右的利润,一年下来就是6万块钱。”
种植户陈顺是本镇居民,2014年返乡种植木耳,在2019年的时候就达到了14万袋的生产规模,实现净利润30余万元,他的木耳甚至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吴东透露,未来企业还将探索直播带货、旅游开发等增收方式,继续带动产业发展,实现强村富农。
在什邡,还有像亮亮娃食品、绿发种植等企业也都是通过类似的模式,以签订单+用工的方式,两方面保证农民收入。值得一提的是,亮亮娃食品同样是做泡菜、酸菜,但与道全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子,他们发力海鲜赛道,搞出了泡龙虾、泡鱿鱼这样的新奇产品。
和前几天走访的农村不同,上述几家企业他们的产区就建在镇子里,就在当地,就在农田旁。如今,他们不仅仅是局限于“企业+农户”,还摸索出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五位一体模式。在记者看来这是真正做到了农业和产业融合。想要避免农村空心化,把人口留住,并且带动他们就业,做到助农增收,配套完善的产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乡村振兴才不是一句空话。
科技助力数字赋能,农业发展插上翅膀
历史记载,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制作酸菜、泡菜的技艺。如今,中国人的橱柜里、阳台下总是少不了一个满满当当的泡菜坛子,既满足了口腹之欲,也是一种文化情结。
然而在前几年,“土坑酸菜”的丑闻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一次口碑断崖式下跌的打击。因此在来到这里调研的时候,大家都是带着疑问甚至质疑想要看看这里的酸菜究竟合不合格。
记者在现场看到,道全对于泡菜的生产制作有着一条非常完善、安全的流水线。在泡菜采用传统老坛发酵完成后,首先要进行三清三洗,去除多余的亚硝酸盐和重金属残留。而包装阶段,道全已经用上了全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完全不存在人会接触到菜品导致污染的情况,而且最后还要通过巴氏杀菌、检测亚硝酸盐和重金属等多道工序,一个合格的泡菜产品才算是正式下线。
与道全公司采用现代化工艺和科技手段来助力产业发展相同,昊阳农业的一整套流程也是科技感十足。
种植木耳并不是简单撒个种子就不管了,它涉及从拌料、制种、培育到采收的环节十分复杂。据介绍,传统人工的拌料、装袋、灭菌方式效率低下,而且需要燃烧大量的化石能源,造成污染不说,还很不安全,常年出现因操作不当导致人员伤亡的情况。
而现在,昊阳农业放弃了过去那种“散户自理”的状态,全部集中化处理,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了现代化的工艺改造,人工要求少了,生产成本低了,效率提高了数十倍。以制种为例,过去人工拌料、装瓶、灭菌和接种需要多人上阵,发菌周期60天以上,才能制作出6万袋菌包。改用自动化液体菌种发酵罐,只需要1个人7天就产出了24万袋菌包。同时,昊阳采用的是生物燃油或者天然气来进行灭菌,减少了环境压力,安全系数进一步提升。
吴东还表示:“像木耳这样的食用菌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过去老百姓种植木耳,都是靠自己的经验来感知温度和湿度。现在我们运用智慧数字科技赋能,对木耳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种植户通过手机APP就能够实时监控到木耳的情况,更加便捷和高效。”正是有了现代化和数字科技的助力,像泡菜、木耳这些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产业才真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有了大作为!
以数字智慧系统服务农业科技生产,结合气象、土壤、水系进行大数据分析,解决适合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还通过物联网设备分析和全国农产品热销榜行情动态的监测和预警,解决怎么种得好、卖得好的问题。这一套方案已经列入了什邡市“一定四有”粮经复合发展模式。
什邡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衡海兵在座谈会上透露:什邡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要抓手,聚焦粮油、烟叶、蔬菜、川芎、黄背木耳、紫皮大蒜、猕猴桃七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7+3+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近年来,什邡坚持运用数字赋能,实现大田管理和多个农机的智能互联,目前已有8个专业合作社,81个北斗终端接入系统,已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新申报培育1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8%,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与效率大幅度提高。
我们相信,有了数字智慧系统的加持,什邡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生产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编辑:梁珺僮
责任编辑:冯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