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文旅融合发展,奏响低碳共富新凯歌 ——“时代光影 百部川扬”走进遂宁安居海龙村
沼气、知青,一提起这两个词语,不免让人产生强烈的时代错觉。但在遂宁安居区的海龙村里,这两个旧时代的事物焕发出了新生命,谱写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凯歌。7月14日,“时代光影 百部川扬”进基层调研采访的媒体团来到了海龙凯歌农文旅产业园,切身体验当地乡村振兴的飞速发展。
沼气文化深厚,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海龙凯歌园区位于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是以海龙村为中心,连片规划“两镇七村”打造的一个农林文旅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园区。
上世纪中期,沼气技术曾在我国农村广为使用,海龙村就建设了全省首批、全市第一口方形沼气池。后来,当地又在生产实际过程中研发出了圆形沼气池。由于圆形沼气池具有产气量大、出气稳定等特点,因此很快就替代了原来的方形沼气池。海龙村也因为这个创新举措,被誉为“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
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记载,1974年,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曾经来到了四川遂宁学习沼气技术,并回到延安进行推广,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当时他学的就是海龙村的圆形沼气池技术。
正是有了这样的历史底蕴,海龙村紧紧依托沼气文化和知青文化,在原有石木结构民居的基础上,打造出海龙凯歌农文旅产业园。
海龙凯歌农文旅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村第一书记吴春花向采访团一行介绍说:“我们以沼气、知青这两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号作为亮点,着力打造了一个以‘绿色、共富’为目标的产业园区,通过展现海龙村的历史变迁,来体现我们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无论走在园区的哪一个角落,处处都体现着上世纪60、70年代的特色,当年那些深入人心的宣传画也被刷在建筑的墙面上,供销社里卖着搪瓷碗、民居里挂着的是绿水壶、人民食堂的灯还是老式的拉绳开关。老年人可以在这里寻回旧时的记忆与乡愁,年轻人则是在时代的回溯中感悟生活的不易。
虽然在中国已经基本都用上了天然气,但沼气在国外也仍有市场。根据当地工作人员的说法,每年都会有南美洲、非洲的团队来到海龙村学习沼气技术,带回他们的家乡去。
值得一提的是,海龙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沼气池可以使用,沼气豆花成为了当地的一个特色美食。这里还建设了“佩奇农场”,用养猪产生的排泄物作为沼气的生产来源,废料用于天然肥料施撒在粮油果蔬的土地里,实现了能源的绿色循环,这也是当地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一次创新举措。
农业搭配艺术,目标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要想打造低碳共富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海龙村提出了“1核2环3片4线7景”的发展目标。
农业是农村的经济命脉,海龙村把当地的撂荒地进行了集中整治,建设稻香、荷香和果香片区,林子里种植脆桃,山坡上种植油菜和向日葵,田间水面则是种植水稻与莲藕,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与企业开展合作,像脆桃、向日葵种出来直接送往厂里,做出黄桃罐头和葵花油。在我们采风期间,200亩向日葵已经成熟,正在等待采摘。接下来还有第二季的向日葵将会在秋末冬初的时候收获。
一位工作人员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学生们放假的时候,园区会组织捉鱼虾的亲子活动,大人带着小孩来到田里,体验原生态的快乐。到了果子成熟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来采摘。这些也都是园区创收的手段。
海龙村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为艺术家们开设工作室提供场所和政策便利。遂宁籍的著名书画大师曾来德、“观音绣”非遗传承人黄海彦等艺术家都来到这里,他们的作品在这里长期展示,他们的工作室打造成为艺术民宿,展现了高雅艺术向乡村延伸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也于尺幅之间传递了安居人民不负时代使命、高奏时代凯歌的精神风貌。有这些艺术家的到来,村里的留守妇女也可以在农闲时学习技艺,做出精美的手工艺品来增加收入。
站在“海龙·德园”的曾来德美术馆楼上,整个园区的风景一览无余,在这里泡一杯茶,吹着风,看看书,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会让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丘陵地带群山环抱,加上湖泊和各种绿色植物的加持,海龙凯歌园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达到了7000个/立方厘米,在这里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呼吸畅快。
环境美,配套全,游客来了能吃,能玩,还能住,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2021年6月,遂宁市委书记李江首次调研并规划建设,到2022年五一节前开园,海龙凯歌园区已经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性收入1.49亿元。
产业稳定支撑,人才回流实现村美民富
海龙村党支部书记熊建曾经是一名在外务工者,从事着建筑工程方面的工作。2018年,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指引和家乡的感召下,熊建回到了海龙村,组建起了村里自己的包工队。
“2018年以前,海龙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空心化现象突出、人才引不回来、资源用不起来、产业跟不上来。2018年被全市列为乡村振兴试点村过后,才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近年来,海龙村广纳人才,回引在外村民,通过农林文旅深度融合,让产业强起来,腰包也鼓了起来。从一个只有100多名留守老幼的“空心村”,变成了一个常住人口近700人的“旺村”。去年,海龙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81.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02万元,增速为全市的3.1倍。2023年2月,海龙凯歌园区被评为4A级景区。
吴春花表示:“我们集体收入的60%用于分红,20%会作为再投资,20%给村里的老人小孩进行慰问。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人才留得住,农民的增收才做得起来。也许比起其他地区,我们起步较晚,各方面工作还不够完善,但我们有信心,也很坚定要让村子富起来,农民生活好起来!”
编辑:梁珺僮
责任编辑:冯天赐